夜幕降临,泰城老县衙大院内的弄影轩茶馆却热闹非凡,来这里品茶的有携家带口的市民,也有特意从省外赶来的游客。这里吸引市民的并非只是香茶古楼,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欣赏泰山的民间艺术瑰宝———泰山皮影戏。

传承人演出“十不闲”

周五晚上,弄影轩茶馆迎来了几十名免费观看表演的泰城中小学生。泰山皮影戏第六代传人范正安先生一人手挑竹竿,十指灵活地弹跳着,一部“泰山石敢当降牛妖”的大戏上演了。一阵锣鼓声响起,配上地道的琴书唱腔,只见石敢当手持红缨枪,灵巧地和牛妖对打起来。几个回合过后,牛妖终于倒在了石敢当的红缨枪下。台下观众看得如痴如醉,30分钟的表演过后,学生们蜂拥走到后台,向范老先生请教表演技巧。

“说起皮影戏,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它起源于陕西华县。虽然中国有不少地方盛行皮影戏,但咱泰山皮影戏却是独具一格。”范正安有声有色地向身边的学生传授起泰山皮影戏的特色。“泰山皮影戏是山东皮影的重要嫡脉,它的曲风主要是山东大鼓,人物的语言和性格也有鲜明的山东特色。”范正安说,提起泰山皮影的特色,不得不说一下绝活“十不闲”。

不少人在电视上看过多人表演的皮影戏,表演者由一个团队组成,至少也需要两人表演,而泰山皮影的演出自始至终由一人完成。表演者左脚踩鼓,右脚敲锣,口中念唱,双手并用指挥皮影,一个人演一台戏,因此,泰山皮影又被称为“十不闲”。演泰山皮影戏,人的五官和四肢并用,处处不闲着,这样做节省了人手,却也对艺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与泰山皮影相依相伴57年

在皮影戏表演上造诣颇深的范正安先生是泰山皮影戏的唯一代表性传人,今年66岁的范老先生9岁起就开始接触皮影戏,从此开始了对皮影长达57年的守候和探索。1954年夏天的一个夜晚,范正安偷偷来到奈河旁十二连桥的皮影棚,观看了一场皮影演出。从此,他简直像着了魔,每天晚上都溜出家门看表演。白天,他就在学校用一些书皮和纸板,刻画皮影戏里的人物。1958年,泰山皮影戏艺人刘玉峰代表泰安曲艺队到范正安所在的学校选拔艺人,学校老师当即推荐了范正安,刘玉峰和范正安一见面,当即决定收范正安为徒。13岁的范正安喜欢这门艺术,但想得更多的是学门手艺,帮家里补贴家用。

拜师学艺路漫漫,范正安边跟师傅四处演出,边苦练皮影基本功。范正安说,他在两年间就学习了所有的皮影技艺,从制皮画稿的力度技巧,到十指挑竿的方法,唱念做打的功夫,他都用心铭记了下来。“光学会单个的技巧不难,难的是四肢五官同时并用表演,没有十年八年的光景很难熟练表演。”范正安说,他跟师傅学习了12年,这为他的皮影技艺打下了基础。

1965年,范正安被安排到广州某部队当兵,在一次部队联欢中,范正安为官兵表演了一段皮影戏,还说了一段山东快书,这次表演过后,每逢演出活动总脱不掉范正安的身影。范正安还自己编演了一部《越南游击队员智斗美国大兵》的皮影戏,结果这出戏使范正安名声大噪,他经常下基层为官兵演出。1967年,范正安从部队复员,曲艺队已经解散,他服从安排进了肉联厂工作,工作十分忙碌,他只好利用业余时间和师傅一起继续研究泰山皮影戏。1994年,范正安退休后开始专心钻研皮影艺术,还时不时地把皮影表演给大家看。范正安说,1999年,刘玉峰老师去世了,在师傅去世前,他向师傅表达了改进皮影戏演奏技巧的想法,得到了师傅的应允。“以前表演,要把乐器锣鼓挂在一个地方,如果想用手敲锣打鼓,就得停下挑动手中的竹竿,影响了演出的连贯性。”范正安说,经过思考,他把鼓、梆、镲等伴奏乐器挪到脚跟前,用脚来控制演奏,这样一来,手中的竹竿可以在乐器伴奏的同时灵活地抖动,手中的影人变得更加活灵活现。这样一改,范正安又练习了5年才算熟练掌握了演奏技巧。“现在这十不闲的功夫可以说又迈进了一步,师傅生前的心愿也算实现了。”范正安说。

泰山皮影走进大中小学

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民间艺术,2006年,泰山皮影戏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范正安经常获邀到各地进行展演,在2007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成果展览会上,范正安一举摘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成果展最佳展示奖的桂冠。

荣誉的背后也担负了责任,如何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成为摆在范正安面前的头等大事。“咱不能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丢了。”范正安这么说。但在寻找继承人的问题上,他却头疼了多年,因为在泰安,泰山皮影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别无他人,只有范老自己。范正安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但儿子起初对皮影这样的传统艺术不敢兴趣,再者,身为教师的范维国没有过多精力投入到需要长期专心学习才学到手的技艺上。“光道具的制作就得需要11道工序,没有个两三年时间根本学不成。”范正安说,传承这门技艺需要的是长期专心钻研的人。令范老欣慰的是,儿子范维国近三年来经常在业余时间专心钻研皮影的演出技巧。“现在他已经能掌握各个单独的演奏技巧,正练习熟练运用各技巧,待这些技巧能连贯运用后,就可以登台演出了。”范正安说。如今,范正安年仅5岁的小孙子范方一已经开始学习皮影戏,还可以和爷爷一起登台表演《石敢当捉狼》。在8月底甘肃环县举行的全国皮影戏调研会上,范正安和孙子范方一一起表演的皮影戏还获得了一等奖。

除了调动家人积极学习皮影戏,范正安还收了5名大学生学徒,他们都是从各地大学毕业后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毕业于山东工艺美院的张敏已跟范正安学习了2年,从教授如何制作道具到演出技巧,范正安都下了不少功夫。“如今他们几个老学徒已经可以合作演出一出戏了。”范正安说。

泰山皮影戏面临失传的困境,也引起了泰安市有关部门的关注,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泰山皮影戏已走进大学和中小学课堂,泰山学院还开设了泰山皮影课程,范正安和范维国多次到泰城、肥城等地学校讲学,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皮影。现在已有近4000名学生观看并学习制作皮影。

泰山皮影戏系山东皮影戏的嫡脉流传。据专家考证,在《杌闲评》中就有关于明代山东皮影戏的记载。泰山皮影起源于清朝后期泰安城东翟氏家族,至今有据可考的历史已达三百年之久。泰山皮影戏与全国各地的皮影戏有显著不同,其他地域的皮影戏均由两人以上甚至七、八人才能完成演出,而泰山皮影戏表演、操纵、伴奏、演唱、道白则由一人完成,这在全国皮影界是罕见的绝技。

翟氏先祖系泰安城东人,约在翟氏之前三代已开始从事早期泰山皮影艺术的活动,主要是以家传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据考察,自清朝后期至今,泰山皮影戏已传承了八代。现在泰山皮影戏的掌门人是范正安先生,已66岁。

泰山皮影戏采用生牛皮或驴皮为原材料,影人较大,高约一尺半左右,泰山皮影戏受泰山文化的熏陶,人物图形粗犷豪放,甚至夸张变形,追求神似,色彩对比强烈,雕刻简约刚劲。从其诞生之日起,深深地打上了泰山文化的烙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泰山皮影戏剧目,主要取材于泰山神话传说,以《泰山石敢当》系列剧尤为著名,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泰山皮影传承人范正安给皮影上色。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