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6月6日晚闭幕。6天来,国内外46支木偶艺术团队带来150余场独具特色的木偶演出。上海木偶剧团的多媒体皮影戏《花木兰》在艺术周惊艳亮相,获最佳剧目奖。比赛评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协会秘书长雅克斯说:“《花木兰》故事、影像、音乐都非常精彩。看过迪士尼动画片后再看皮影戏《花木兰》,才感受到真正的中国传奇,我相信这部作品可以走遍世界。”

《花木兰》在去年5月已摘得塞尔维亚“金火花”国际木偶艺术节三项大奖,马上又将和上海歌舞团舞剧《朱鹮》以及上海沪剧院沪剧《邓世昌》一起,代表上海在全国范围角逐今年的“五个一工程奖”。9月,经历第三轮打磨修改后的《花木兰》,还将亮相俄罗斯鄂木斯克“阿勒金”国际木偶艺术节。

皮影遇上多媒体,拓展影像表达

《花木兰》和人们印象中的传统皮影戏相比有诸多亮点。一位南充观众看后说:“第一次发现皮影戏这么好看”。上海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说:“海派文化讲究海纳百川、中西合璧,我们一直希望能在传承皮影技艺的基础上破茧出新。”

一部好的舞台作品离不开一个好剧本。木兰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编剧汪浩在《木兰辞》基础上增添了“白虎”的角色。白虎是花木兰的守护神,作为剧中的第二主角,让整部戏变得新奇神秘。

作为一部多媒体皮影戏,《花木兰》的一大难点在于打破皮影与多媒体投影的技术壁垒,拓展皮影的表达空间。85后灯光控制师曹军武说,《花木兰》的灯光设计比传统皮影戏复杂精细得多,通过前后投影灯的衔接和舞台灯光的布局,让皮影与多媒体影像天衣无缝融合在一起,共同营造不同场景和氛围,让观众有种“亦真亦假”的感受。

在《花木兰》中,皮影褪去大红大绿的民俗色彩,以黑白水墨风格呈现海派皮影细腻唯美的风格。导演是电影《上海王》的导演胡雪桦,他把传统皮影幕从传统4米宽拓展到8米宽,将电影蒙太奇语汇融入其中,让皮影有了特写、远近景的处理,让画面既有深度又充满灵动。

年轻演员担纲,赋予角色新生命

演出结束,演员们在掌声中拿着皮影从幕后走到台前,观众这才发现,他们竟然这么年轻。《花木兰》的表演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几乎都是上戏木偶班毕业的。

扮演花木兰的上海姑娘许倩,1988年出生,16岁考进上海戏剧学院木偶中专班学习木偶表演。“我小时候看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华山神童》等经典木偶戏,觉得很有意思,就入了行。”上戏目前是全国唯一开设木偶本科班的大学,从2004年开始为全国各地的木偶剧团培养新一代人才。

与原来通过学徒制成长起来的老一辈木偶艺人不同,科班出身的新一代木偶演员能力更全面。何筱琼说:“木偶剧演员不仅要有可靠的技巧,还要能说会唱。”《花木兰》有诸多武打戏份,动作夸张,场景调度复杂。剧团特地请来唐山皮影剧团副团长赵广生担任皮影指导。不过对许倩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刻画人物。“老师常说,演员做到100%,传递到木偶身上却只有60%—80%。木偶演员必须做得更多,才能赋予你手中木偶以生命,给它呼吸,给它情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