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5日,由辽宁省盖州市辽剧团带来的辽剧《养女情》在梅兰芳大剧院倾情上演,此剧作为参加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作品,整体演出颇为精彩,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观看了演出。
一、辽剧简介
辽剧,曾称“辽南戏”、“影调戏”,为辽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2002年辽宁省文化厅将辽南戏改名为“辽剧”,2006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剧主要源于辽南盖州皮影戏,是该地区农村祭祀、娱人的一种主要演出形式。辽剧唱腔优美,以板式变化体为主,分男腔和女腔两大系统,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旋律和基调,其唱词结构有“平唱”、“硬唱”之分。表演上,辽剧照本宣唱,文武戏兼备,融合了辽南的民间艺术,在水袖的运用和武打上掺杂着皮影动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辽宁盖州市辽剧团简介
盖州市辽剧团始建于1980年,是辽宁省唯一的辽剧专业艺术团体,是传承和发展辽剧艺术的中流砥柱。多年来,辽剧团将文艺惠演、为基层服务视为神圣职责,获得了各种荣誉和嘉奖,2015年荣获中宣部等部门授予的“全国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辽剧团秉承“抓精品、排好戏、出人才、兴辽剧”的宗旨,排演了几十台大、中、小优秀剧目,在省第八届艺术节上演出的《回家》一举夺得了优秀剧目奖、文华奖、省政府艺术系列政府奖等多个奖项,获得专业人士和观众的肯定。
三、辽剧《养女情》
《养女情》是辽宁省盖州市辽剧团精心打造的一部佳作,该剧始创于2015年,于2017年初开始排练。由著名作家刘永峥任编剧,刘喜廷任导演,唱腔音乐由辽剧艺术家、作曲家担任。《养女情》以弃婴这一社会常见现象为起点,展开了一连串的戏剧冲突,表现出一场亲情与人情之间的情与情的搏斗,最终善良的人性光辉战胜一切,传播了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正能量。
四、《养女情》的艺术特征
这部戏吸收了传统的写意手法来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将现代人的生活融入平面艺术皮影和戏剧手法中,运用舞台戏剧的“演”与平面艺术的“影”相结合的手法。人、影、剪影、立体雕塑等现代的行为艺术,扩大了舞台艺术的表现力,并与剧情紧密相连,既是演戏,又是演影,戏在影里进行,影为戏服务,是一种有机的融合,新颖别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观剧体验。舞台美术运用现代声光手法,使之与现代生活接轨,为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家点评
演出结束后,仲呈祥、赵伟明、赵承燕、谢振强、万素、彭维、吴新苗、孙红侠等戏曲专家点评了《养女情》的精彩之处,并对该剧的不足提出了诸多建议。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仲呈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戏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空前重视戏曲的发展,辽宁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养女情》是一出宣扬民族传统美德的好戏,体现了艺术的本质就是追求、传达真情。戏中主要写了两个感情:养父的养育情,亲生父母的血缘情,触人心弦。这出戏充满地方色彩,主题鲜明,人物刻画集中,音乐极富特色,突出了方言优势。不足之处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美学追求深化上有待提高。人物质的规定性、情的始终如一性、人物表现的复杂性,这三者应该做到协调统一。演唱方面,有的唱词语意重复。现代戏在细节上需要缝合得更严密一些。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 赵伟明
这出戏排得好,好在“感人”二字,有深情,有大义,有温度,有厚德。导演的艺术构思很完整,呈现的舞台效果很统一,舞美具有地域特色。唱词富有诗意,情节真实,人物可信,浓厚的抒情性使得它的观赏性很强。演员的表演准确到位,富有激情,能看出是长期见观众的演员,在舞台上站得住,辽剧团的演员都有功力,能文能武。音乐极为丰富,吸收了评剧、二人转、现代音乐的元素。提点个人建议:在二度创作上,平台、转台各有得失。旋转舞台在充分体现盖州地域特色的同时,也失去了戏曲舞台的写意性,限制了歌舞表演。
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原常务副团长 赵承燕
《养女情》是一部正能量的戏,很接地气,也是一部具有生气的作品。全剧主题十分鲜明,剧情简洁流畅。音乐、唱腔与戏剧结构的重叠张扬了人性的真实情感,使观众与舞台上所发生的一切心心相印,最终观众被皮影人的善良人性所折服。演员的表演语言含有浓郁的辽南风情,主创队伍十分优秀,观罢全剧,我看到了艺术家对剧种的精心传承和呵护,演职人员对剧种的尊重和自信,正是他们对戏曲艺术创作的诚恳态度,才让我们有幸看到了真正的辽剧。
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主任 谢振强
《养女情》在音乐和唱腔方面非常有特色、韵味。从音乐创作这个角度来讲,板腔体的发展、变化刻画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情绪都十分到位。演员要做到用真人唱皮影的表演,其体力消耗很大,唱腔这方面的处理就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作为基层院团,有这样实力的音乐创作人才是很难得的,音乐非常美,情绪感人,唱腔很民间、很个性,音乐与唱腔的对接需要再加打磨使之更统一,这样舞台表现力就会更强。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副教授 吴新苗
从剧本角度讲,这个故事很讲究辩证法,围绕着一个中心话题——治病。如此家常俗事却能做到淡中见奇,叙事结构具有“尚奇”特色,戏曲文学自古以来讲究“非奇不传”,有了悬念,故事才能完整地发展下去。唱词雅俗共赏,充满诗情画意,又饱含民歌的味道,抒情通俗,时而苍劲有力。主题鲜明,宣扬了人性的真善美,呼唤人间真情,不仅是亲情,还有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人情,故事的讲述做到了悲喜交融,不显教化。
国家京剧院创作中心副主任 彭维
从编剧法的角度来分析我想这部戏是完整而严密的有“戏”的作品。《养女情》难能可贵地在有限的舞台演出时间维度内保持着戏剧围绕圆点划圆的布局方式,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了这种为戏剧所独有的编织与雕镂。二凤这个人物形象人美、嗓亮、腔好,是否可以加强年龄的层次感,在外形与表演上步步“老”化的痕迹可以再点染。舞美可以更轻灵。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万素
演员阵容很强大。从表演上讲,二凤这个角色把握非常好,有东北二人转火爆的味道,带有彩旦、泼辣旦的感觉,但她的功能性大于个性,以致于人物性格不够有味。小月最后对于故乡的呼唤没有表达出实际的感情,民间艺术皮影人的核心精神体现得不足。音乐和舞美充满浓郁的地域色彩,东北摇篮曲切合主题,剪纸运用巧妙,转台、屏风、灯光的搭配十分和谐,具有美感,美中不足的是舞台中间的台阶限制了演员的歌舞表演。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 孙红侠
从剧作主题来讲,《养女情》是以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来展示民生。剧作触及的“弃婴”问题,既反映社会了问题,更具有悲悯情怀与生命意识。这些相对而言宏大的立意追求对于基层剧团的创作能力来说,确实是不小的挑战。在表现形式上,辽南皮影具有的清新柔婉的音乐风格在此剧种中得到忠实再现。民歌元素的介入给相对古老的地方声腔资源以全新的听觉感受。这也体现了当代艺术面向乡土资源的一种“回归”。另,影戏资源的舞台利用,是一种全新的形式,给现代戏创作如何回溯传统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作为现代戏作品,还有可打磨精进之处,但作为基层院团,《养女情》所体现的已经是最高的水平,最好的表现。
文字统筹:孙红侠(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字整理:冯丹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戏剧戏曲学系研究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