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常才智和团友们已经架好了白幕窗,打开几排强光灯,皮影架子上也整齐地排放好皮影。音乐响起,幕窗的小帘子慢慢拉开,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雀跃地跳入观众的视野:

幽蓝的湖面荡漾起一圈圈水纹,奔向远处隐隐约约的连绵不断的山峦。一丛翠绿垂柳的湖边,一只鹬舞动着双翅,轻灵地栖落在垂柳荫下的凸出湖面的石头上,四处张望着辽阔的湖面,尖长的嘴巴随时准备着觅食……

小学课本里的《鹬蚌相争》故事就在这6尺有余的幕窗里“活”起来了,那些关于皮影戏的记忆也渐渐苏醒,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围观。

重操旧业

2003年,常才智与老伴退休后来到深圳,和女儿一家住在百仕达花园,安享天伦之乐。在这座移民城市里,他与皮影艺术再次结缘。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影子戏,是由演员操纵皮制影人,并通过灯光将影像透映于隔亮幕窗上,配以音乐和唱念来表演剧情的一种始于西汉的传统戏曲形式,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傀儡戏之一。

常才智最早接触皮影戏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1966年毕业于上海电影学校美术片编导系的常才智,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他参与动画制作的各个工序。五年后,由于惦记老家的母亲,他回到了湖南。然而湖南当初没有美术电影,他只能调配到湖南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刚开始负责编剧、导演工作,后来转入行政工作。”初来报到的常才智还没有真正自己动手操纵过皮影演出。后来,他被选派随团出国演出交流,才学起了皮影表演。学了一个多月后,有扎实艺术功底的他,很快就上手了。慢慢地,他随着剧团出访苏联、德国、波兰、阿凡尼亚、罗马尼亚等国表演皮影戏,技艺也越来越熟练。“《采蘑菇》、《皮德和狼》、《狐狸和乌鸦》等皮影戏都很受欢迎。”回想起皮影戏那段“鼎盛”的日子,常才智的眼光里满是光彩。

2006年,深圳百仕达花园成立“百仕达老年文化大学”,社区热闹的文化生活又让常才智惦记起刚刚“放下”的皮影。于是,他提出创办老年皮影艺术团。他的想法一提出来,就得到很多人的“拥护”。女儿拿出了3万元启动经费,热心的社区居民捐赠了一些桌椅和道具,百仕达皮影艺术团就这样“七拼八凑”成立了。

同年的六一儿童节,百仕达皮影艺术团在社区进行了第一场皮影戏表演。常才智告诉记者,那天的演出吸引了不少家长和孩子,很多居民都是第一次在现场看到皮影戏的表演。“台前幕后,他们都很好奇。”常才智有信心,能让这有千年历史的传统艺术在这座城市再次绽放。

打造剧团

初次试水,常才智知道皮影戏还是有观众的,但他还有两个顾虑:一是剧团的水平,二是演出经费。

百仕达皮影艺术团的成员平均年龄超过60岁,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没有接触过皮影戏。身兼团长、编剧、导演、道具师等多职的常才智还得挑起“教练”这一重任,一步步地培训团员表演皮影。看录像、现场演示,常才智把自己几十年来的积累倾囊相授。

刚开始,大家学得有点手忙脚乱。“皮影该舞得快一点的时候还是慢悠悠,该慢的时候却又慢不下来。”皮影的演出要配合音乐和唱念节奏,并且讲求合作,有时候一个皮影人物的出场需要两三个人共同操纵,“刚开始练习总免不了皮影‘打架’。”后来,常才智从湖南搬来军师,请老同事来授课。几个月的排练后,大多数团员都能够顺利上手,支撑皮影人的竹签在他们的手中舞动得也像模像样。剧团最终排成了两个传统剧和一个现代剧。

而现场唱念等同期声,常才智选择了前期录制。因为唱念的功力终究不是一时半刻能练得来的。

皮影的制作,常才智也选择了经济实惠的材料。传统皮影戏的皮影都是用驴皮、牛皮制作的,如今这种材料不仅稀缺,而且南方潮湿的气候还容易让真皮变形。常才智就用幻灯胶片和赛璐珞(一种塑料)替代,结果比真皮还透明,他在颜料中增加化学物质固定着色,色彩更鲜艳,投影后的形象也更惟妙惟肖。

渐渐地,剧团的水平提了上去,专业起来了,好评不断。在一次广东省特色剧种展演中,他们还打败了众多专业剧团夺得“优秀剧目奖”。这支老年人队伍也常常受邀表演,把欢乐带进深圳的大街小巷,走向其他省市。2011年11月,他们还受邀到人民大会堂演出。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时,剧团进行的公益皮影戏表演,还为灾区人民分别募捐了25万元和12万元。

“白幕窗,灯光,音响,皮影人物。”皮影戏的舞台和道具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但长久的运作还是需要一定经费支持。这群退休老人就靠东拼西凑,支持着剧团的运作。后来,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给予了支持,使剧团有了更加充裕的发展空间。剧团成立近7年来,创作出30多个剧目,演出近600多场,观众达30万人次,足迹遍布珠三角,并走向北京,澳门。

播下种子

 常才智很清楚一个事实:许多传统艺术经过现代社会的挤压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对于皮影戏,他也曾经忧虑其命运。但百仕达皮影艺术团这些年来频频受邀演出让他看到了更多希望,人们对皮影戏的热情还是比较高,尤其是中小学生。

当然,常才智也了解时势,传统艺术如果只是一味的传承,不能与时俱进,很难引起日新月异的时代的共鸣。他认为,创新,是传统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其实,已近古稀之年的常才智自己本身也很容易接受新事物。与记者的沟通,他会使用QQ这一渠道。同样,他让皮影戏也与时俱进起来。

“传统的皮影戏很注重唱念。有时候皮影表演一个动作,配合的唱念要很长时间。”常才智认为视觉效果更能满足和吸引如今的观众,所以他总是在传统的皮影戏中加入现代元素,例如把动画的表现形式和皮影结合起来,增强视觉效果,更具观赏价值,“听觉只是辅助理解”。由于方言受地域局限性的影响,他还大力推广普通话皮影戏,适应更多观众需求,“让更多的人听得懂”。

他们的这一系列改变,确实收到了不错的效果。而让常才智更加高兴的是,剧团注入的新鲜血液。

“剧团现在有6个年轻人,20来岁。”常才智介绍,这些年轻人是通过“网上海选”而来的,其中有幼教老师,有文字编辑。目前,在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的支持下,其中4名年轻人成为全职人员,专心致志地一步步学起皮影戏。聊起这些“新徒弟”,常才智赞不绝口。

为培养青少年对皮影戏的兴趣爱好,常才智和团友与深圳市的一些中小学联合起来成立校园皮影戏剧社。常才智不定期走进校园当“顾问”,对学生进行辅导,传授秘技。孩子们对皮影戏的热情,让常才智坚信:“皮影戏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可以越唱越响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