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皮影戏

凌源皮影属中国北方皮影戏的一个重要支脉,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影人雕镂玲珑剔透、操纵表演惟妙惟肖、掐嗓演唱独具特色。1996年,文化部命名凌源市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皮影艺术)”。1999年9月17日,原文化部部长贺敬之在参观凌源收藏的几千卷影卷时说:“凌源的影卷可为全国之最”。

凌源皮影不仅在当地家喻户晓,而且在国内外较有影响,曾多次在省市皮影戏调演中夺冠,并为中央领导和国际友人专场演出。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曾在凌源拍摄了《苦皮影》、《走马凌源访皮影》、《影卷迷》和话剧包装皮影戏《火焰山》等多部电视作品,其中,电视专题片《灯与影的魅力》被选送驻外使领馆,《影之舞》被选送参加了2004年的中法文化交流活动。

凌源皮影是纯民间艺术,尽管有过鼎盛时期,全市曾有自娱自乐、半农半艺、专业皮影团120个,但是,目前因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和老艺人相继辞世,致使凌源皮影艺术后继乏人,抢救保护凌源皮影刻不容缓。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凌源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凌源词格声腔

词格
  皮影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多年来,皮影戏文学卷本的编撰形成了一整套规律。影词,由剧中人物的上场诗和下场对儿、白话和唱词三部分构成。与兄弟剧本文学脚本相比,影卷中没有导演用语和人物的的内心独白,无论剧中人物何种感情,都需要演员以声传情表现出来。因此,皮影戏是含情带景、情景并茂、以声带画、声画交融的综合艺术。

  上场诗工整对仗,语言洗练,与上场人物所处环境、思想情绪紧密相关。皇帝上朝、元帅升帐,多为四句诗,一般可为两句,五言七言均可。下场对儿则往往是一场戏的小结,又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道白是影戏中主要叙事方法。白话要通俗易懂、简洁明了,数叙上口,俚语方言。艺人有“白是骨头唱是肉”、“千斤白四两唱”之说,一语道破白话的重要。

皮影戏唱词除同具兄弟剧种的七字句、十字句外,又具本剧种独特的词格。这些唱词多由对偶的上下句组成。其辙韵,上仄下平的为平唱,上平下仄的为硬唱,也称硬辙。与兄弟剧种唱词辙韵不同的是,京、评戏唱词第一句尾字并落平声,第二句尾字仍为平声又要合辙押韵。而皮影戏唱词因受固定唱腔制约,七字句、十字句首句尾字可定辙,也可异辙,必落仄声,第二句尾字合辙押韵必落平声,其他数句为上仄下平,上不论下合辙。

七字句

此为“二、二、三”切句,是皮影戏诸行当、各种板式应用最多的基本词格。有时根据需要可增加三字头或句内增加衬字,应用灵活,演唱方便。

  例:我去、陈州、把粮放,
  赈济、百姓、得安然......

十字句
  此为“三、三、四”切句和“三、四、三”切句,两种切句方式的词格。多用于慢板,通常两种切句方式的唱词,在一段唱中切忌混用,以免演唱蹩嘴。

例①狄桂芝、坐寒宫、泪流满面,
  哭了声、老爹爹、害了姣娃......
  ②奴为你、废寝忘食、不顾冷,
  奴为你、煎汤熬药、赴殷勤......

三赶七
  三赶七又称“三顶七”。每段唱词由俩三字、俩四字、俩五字、俩六字、俩七字共50个字组成,可单唱一段,又可数段联缀,几段连用时应为同辙,抒情、叙事、写景均可应用。

  例:更悲痛,话难出
  生儿无用,流落江湖,
  父仇不能报,只落背后哭
  仇人知是沈相,缘由叫人糊涂,
  父亲怎样得脱难,必有恩人搭救出。

五字锦
  五字锦又称为“五字节”或“五字紧”。每句五个字,是上不论下合辙的对偶句,下句多为仄声,又称五字锦硬辙。
  例:观众将,站两边
  凤翅盔,头上安,
  连环甲,身上穿......

搭拉句子
  搭拉句子,又称“啰嗦句子”,各地叫法不一,句数不定,下句多为仄声,落小辙。特点是一小段唱词的尾句为三个字,重复一遍或两遍。这种词格为丑行叙事、抒情所用,语言风趣幽默,俗中有哏。


  赞,又称为“赞牌子”、“观阵牌子”、“么、二、三牌子”等。有“二、二、二”句式的六字句,常用的是“六、七、七、七”的句式,头一句是三字句的对称句,后连三个七字句。每四句为一番,由几番或十几番联缀而成大段,辙韵自由,可一番一辙,也可数番一辙。为观阵、夸将之用。

例:按东方,甲乙木,
  二郎神爷把守住,
  手托三尖两刃刀,
  敌人难以把阵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