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皮影戏

8月28日下午,“南国置业·寻根荆楚·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访”到达本次行程的最后一站——湖北省天门市,探访天门皮影戏。

“皮影戏”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集造型艺术(剪纸、年画、门画、雕刻等民间美术)和表演艺术(戏曲、音乐)于一体,由艺人操纵用牛皮雕刻的人物、道具,通过灯光照射,投影在银幕上进行表演,是一种独具特色、极富魅力的传统艺术。

天门素有“皮影之乡”的美誉,天门皮影源远流长。与潜江皮影戏的“鸡鸣腔”不同的是,天门皮影是“渔鼓腔”。天门渔鼓,是演唱者用牛皮和竹筒作鼓敲打,边敲边唱的一种天门民间传统曲艺,距今已有280多年历史。天门皮影戏将这一曲艺融入演唱之中。

今年35岁的朱丽是天门皮影戏最年轻的传承人。据朱丽介绍,她所在的皮影戏班共有5人,她和师姐王月义担任主要的皮影戏表演任务,另三人则分别演奏扬琴、渔鼓和二胡。朱丽12岁开始学艺,师从父亲和祖师爷,24年的皮影戏戏龄使年纪轻轻的她已是资深的皮影戏艺人;师姐王月义(40岁)则是和丈夫一起学习的皮影戏,如今,丈夫在他们的戏班子里担任扬琴演奏师,夫妻俩一唱一和,颇为惬意。

作为天门市仅有的三四个长期演出的专业皮影戏班子,朱丽他们常常要下乡演出,在乡下,每一次的演出都很受欢迎,但这却不能改变他们每个月每人只有800元微薄收入的事实。

天门市皮影艺术家协会主席杨燕山介绍说,如今天门皮影戏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传承给年轻的一代。自2010年1月以来,他们在民间不断的寻找喜爱皮影戏的年轻人,想要培养新一代的皮影戏艺人,却收获甚微。我们也发现,来简陋的天门茶馆观赏皮影戏的观众,几乎90%都是年逾古稀的老者,连中年人都甚为少见。“我们可能会通过省艺校来寻找一批皮影戏的年轻艺人,毕竟这个技艺一定要传承下去。”

探访完天门皮影戏之后,“南国置业·寻根荆楚·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访之旅”正式的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的网友开始关注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投身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在这个快餐文化逐渐成为主流的时代,希望我们的记录能够让更多人来关注曾经被我们遗忘或抛弃的荆楚瑰宝!

关注非遗,见证文明。愿“寻根荆楚”活动的结束,成为更多人关注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