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张静)2月26日,文旅融合看河湟”全媒体采访团队,来到了西宁市大通县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中心,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历史和经济效益。

大通皮影戏作为河湟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专门保护。据了解,皮影戏在明崇祯十七年传入大通,距今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是当地主要的民俗文化活动形式。

刚一进门,记者就听见了皮影戏的声音,原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湟皮影戏传承人周邦辉和他的皮影戏班,正在为在场的观众演绎一场经典的皮影戏《岳母刺字》。周邦辉和他的同伴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场面十分热闹。

目前,大通县有10个皮影班子,120多名皮影艺人,年均演出1300多场(次),观众达20多万人(次)。演出主要剧目有《杨家将》、《黄河阵》等60多部。民间以演唱皮影戏来表达人民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愿望,主要在春节、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等传统节庆日期间演出,传承至今,兴盛不衰。

在大通皮影的影响和带动下,广泛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满足了城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对外艺术交流中,不断有皮影人物作品被国内外学者、专家和收藏家收藏,不但为皮影艺人增加了一部分收入,也扩大了大通皮影艺术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已逐步形成了以皮影戏为主体的艺术创作和表演队伍。如今,青藏铁路已全线贯通,给大通县文化旅游业带来了无限生机,大力保护传承皮影艺术刻不容缓。因此,把大通皮影作为大通县主打文化品牌,开发小皮影,带动大产业,具有广阔的文化旅游市场开发前景。

周邦辉告诉记者,如今皮影戏给他们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入。“省内省外的费用不一样,在当地农村演出一场是六七百,县里一般是以两千,到省级城市一般是两千多,这样一来大家对皮影戏也越来越有信心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湟皮影戏省级传承人靳永红是大通县向化乡乙卡村人,生长在皮影世家,其父靳生昌是大通县著名皮影艺人,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耳濡目染,自幼就喜欢上了皮影艺术,他的绝活就是皮影雕刻,有着自己的雕刻风格,很受市场欢迎。他介绍,大通县皮影设计奇特,造型美观,个性鲜活,工艺精细,装饰新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收藏价值,曾多次在海内外展览和演出。

如今,大通县皮影逐渐发展成大通县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将成为全县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因此,把大通皮影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旅游的优势,以旅游业的发展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使皮影艺术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大通县文化旅游产业的拳头产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