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具制作、舞台演出不分家,均由一人独立完成;一人一台戏,口中歌唱、手上操作、脚下伴奏,全身器官“不得闲”;因操作难度大和诸多历史原因,现今会此绝活的只此一人――年过花甲的范正安和他的泰山皮影戏成了名副其实的“一个人的皮影”。
上世纪50年代,产生于明末清初的泰山皮影戏迎来了第二个繁荣时期。很多身怀绝技的皮影艺人开始在泰山脚下扎场子卖艺,8岁的范正安看了泰山皮影戏第五代传人刘玉峰的《东游记》后,便开始了与皮影戏50年的结缘。
全国各地都有皮影戏,但泰山皮影戏之所以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它是“活化石”和“独一家”。泰山皮影戏承载的是泰山文化,讲的尽是泰山奶奶、石敢当等和泰山有关的故事;在表演上则有着“独”的特点。其它省份的皮影戏都是制作的制作,表演的表演,而且一场演出需要七到九人合作,也就是所谓的“七紧、八松、九消停”。而泰山皮影戏从制作到演出必须由一个人完成;在表演时,艺人包揽唱、演、奏、说;即是五官、四肢、大脑“十不闲”。所以,泰山皮影戏在业界又有着“天下一绝”的美誉。范正安说:“泰山皮影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生发于泰山,由泰安人表演,讲的是泰山的故事。泰山皮影就是泰山文化,人们所要寻找的也正是这种久远的腔韵。”
不仅如此,现在范正安表演时用的是他自创的“伴奏系统”――一面鼓、一面锣、一个梆子。三种乐器巧妙地组成了一个踩踏器,左脚敲鼓,右脚敲锣和梆子,竟是井井有条,声声铿锵。他的改造将双手彻底解放了出来。而且,范正安制作的皮影只有三根细棍,去掉了支撑皮影腿部的两根,表演时人物动起来更灵活,发挥的余地更大;但腿上动作只能靠他的手感和经验完成,这可不是一年两年能练出来的功夫。
由于泰山皮影戏难学、难演,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现在更是难以继承。当年和范正安同期的有8个学徒拜在刘师傅门下,现今只有他一人坚持了下来。现在,范正安正积极纳徒,并在今年成立了全省首家个体“皮影艺术研究院”,这里还是一个小剧场,每天都会进行演出,表演者就是范正安的儿子范维国。范正安相信这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不会失传,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泰山皮影终会“稳如泰山”。(张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