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方红小学皮影雕刻社团的教室,四周墙壁上挂满了一幅幅皮影作品,它们无一不雕工细致、栩栩如生,来到这里,就如同来到了一个皮影的世界。“刻刀应该一点点地往前推着走……”在周三的社团活动课上,杜一峰正手把手地指导学生们雕刻皮影。“对于孩子们来说,皮影是个新鲜的领域,掌握娴熟的皮影雕刻技艺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练,但现在最关键的是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多为他们创造和传统艺术接触的机会,首先得让他们了解、尊重皮影这门艺术。”

出生于1967年的杜一峰,是宁县瓦斜乡庄科村人,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庆阳市皮影雕刻技艺传承人。杜一峰出生于皮影世家,是杜氏皮影传承所的第四代传承人。自小受父辈熏陶的他,在1982年初中毕业后,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皮影雕刻生涯。起初他跟随父亲杜景儒先生学习皮影雕刻技艺,随着他技艺日渐成熟,便开始同父亲一道走南闯北雕刻皮影戏箱。1986年,他和父亲在平凉文化馆与“中国皮影大王”马德昌先生一起雕刻皮影,相互交流学习,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后,杜一峰的雕刻技艺大涨。1996—1997年期间,他参与雕刻的中国四大名著人物,还曾远销美国、日本、台湾等地。

从2014年开始,杜一峰被庆阳市东方红小学聘请为皮影社团的雕刻技艺老师,专门为学生们教授皮影雕刻技艺,起初杜一峰有些担忧:“孩子们会喜欢皮影雕刻吗?能学好吗?”不过,他还是接受了邀请。一开始由于大部分孩子对皮影不了解,掌握不了在牛皮上雕刻的手法,他就先让孩子们在卡纸上尝试着雕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卡通图案,后来,当孩子们手法渐渐娴熟,他便从戏曲中人物的花脸着手,让孩子们先观察、了解人物造型和神态,慢慢引导孩子们由简到难,体会皮影雕刻的乐趣。

“我小时候跟爸爸妈妈看过一场皮影戏,当时就觉得很有意思,正好学校里新开了皮影雕刻社团,我就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和动画片相比,动画片是虚的,但皮影是实的,很有意思。”四年级的李冰星说。

“我们学校的皮影社团在课程设计上以‘看’皮影、‘玩’皮影为主,以制作皮影为目标,通过每周一节的皮影雕刻课,真正让传统艺术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皮影文化已经在我们学校生了根。”谈起今后的发展,东方红小学办公室的岳锡荣老师充满了信心,“我们一定会把皮影特色教学继续开展下去,努力传承和发扬这种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

从皮影雕刻社团成立以来,杜一峰带过的学生有40来名。如今,孩子们已经能独立完成一副作品,每周一次的皮影雕刻课也成了他们的期待。杜一峰说:“传统文化不能只活在博物馆里。孩子们今后可能会从事各种职业,但他们能认识、接触皮影戏,今后回想起这些,能讲给更多人听,就可以了。”

“每刻一件皮影,得过制皮、过稿、雕刻、上色、熨平、装订、联结等多道工序,而且道道连环相扣,不容丝毫马虎。只有如此,那些雕出的人物,才可在“亮子”(银幕)上由签手耍戏。”对杜一峰来说,杜氏家族传承了几代的一整套皮影雕刻技术,每一个步骤都缺一不可。为了更好地将皮影雕刻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由甘肃省民间艺术协会、庆阳市民俗协会、宁县人民政府共同命名,在杜一峰的农家大院中成立了“杜氏皮影传承所”,这一传承所的成立,为杜一峰创造了优越条件,使他有了进一步发挥篆刀雕皮的绝技和保护、发展庆阳皮影雕刻艺术的良好机遇。

杜一峰的皮影作品曾在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节2003—2005年连续三年获得了银奖,2005年他被命名为庆阳市民间艺术大师;2007年他被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甘肃省民间艺术大师;2010年被命名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013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对杜一峰来说,称号不断扩大,就意味着在传承这条路上的责任越重。

杜一峰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皮影,但当他回首相望之时,并没有因这巨大的付出而感到遗憾,却显得宝刀不老,雄心勃勃。能够将皮影雕刻这种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传承和发展下去,是他唯一的心愿。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