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静宁:杨润禄和他的皮影戏
雷金生 王健
2012年的一个冬天,我的同事、好友杨润禄邀我去看戏,我按时到约定的戏苑,戏苑不大,却挤满了观众。演出开始竟是一出《春钢剑》的皮影戏,这使我和在场的观众非常惊喜,也使我想起了儿时看皮影的情景,那个年代除了想着吃一顿好饭穿一件新衣,再就是莫过于看一场皮影戏罢了,那时,到每年的正月十五,村子里都要祭祀神灵,唱皮影戏,每到这个喜庆之日,村民们早早吃了饭,关锁好门窗,托儿带女来到戏场,占个好位子,美美的看上一场戏就算是一种精神享受了。这种传统文化在“文革”时被当成四旧扫除了。几十年过去了,由于种种原因再未目睹过皮影戏的风采。在我和杨润禄的交谈中,得知了他和皮影的情结。
杨润禄对皮影的渊源还颇有了解,他说;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环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也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签子一边演唱,并配以鼓、锣、锁呐、板胡、二胡等乐器。在我县又称“牛皮娃娃或牛皮人儿”,演唱以秦腔为主兼以眉户腔。相传在我国西汉时期,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因病去逝,沉迷于神仙长生之术的武帝因思念李夫人,便驻跸于离长安三百华里的甘泉宫,一边期待着神仙降临,一边图画李夫人的形像于甘泉宫,整天以画为伴,精神恍惚,终日茶饭不进,不理朝政,人不得见。据《汉书.外戚传》 记载,武帝思念夫人不已,有一个方士叫李少翁,号称能让武帝和李夫人的神灵相见,这大话说了,到时不能兑现,可是砍头的大事。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想办法,一连几天都没有结果,一日方士出门路遇孩童拿着布娃娃玩耍,影子倒影在地上,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经过反复试验后,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按照李夫人去逝时穿的服饰,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备下酒肉,要武帝在另一帷帐中等候,不久,武帝果然看见一个像李夫人的女子坐在帷帐之中,又起而徐徐轻移莲步。可是他不得离帐,看个仔细,突然间又消失得无踪无影。方士的花招让武帝于仿佛之间见到了魂牵梦盼的佳人,然而这更增添了相思之苦。千万相思化为一首千古传唱的诗篇;“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后来被认为是皮影最早的渊源。
据说,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无论是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望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皮影,热闹非凡,其盛况可想而知。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我县和全国一样,那时皮影戏演唱也很兴盛,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这一时期,皮影戏被八本“样板戏”所代替。改革开放以来皮影戏又在我县农村兴起,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成了农村庙会.节日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活动。
这个出生在1969年我县甘沟乡牡丹村的农家孩子杨润禄对皮影有着如此深刻的了解,其实他的少年时代正是我国“文革”时期,也是长知识的时期,但是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实在没有多少东西让这一代人去学、去看。那时侯村里来了电影,全村象过年一样热闹,孩子们更是早早来到放影场所追逐嘻闹片刻后,静静的坐在银幕前等待着放影的时刻。邻村有电影时,不管十里还是二十里都要兴冲冲的跑去看一场。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业阶段,杨润禄就喜欢唱歌.唱戏作表演,因此同学们非常赞美他。由于上个世纪80年代高考召生人数很有限,杨润禄没有实现自己的大学梦。高中毕业后的1987年冬季他响应祖国召唤,报名应征,一切体检都顺利过关,就等最后定兵了。和他条件一样的青年有10多人,谁去都付合条件要求,为了实现自己参军的梦想,在解放军接兵人员家访了解每个应征青年有什么特长时,他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给接兵官兵唱了一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陕北民歌,来了一段秦腔丑角表演,惹得接兵官兵笑得直不起腰来。接下来又表演了皮影戏《五典坡》中王宝钏的一段唱段,更让接兵的官兵感到惊奇和兴奋,当即默定新兵人选 。说起这张皮影还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八本样板戏停演后,传统秦腔剧目一时还没兴起来时,皮影戏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很快在农村兴起,少年时期的扬润禄笫一次看到皮影在灯光照射下的纸幕上走来走去,感到非常有意思。有一年村里请来皮影班子唱戏,正好那一晚唱戏的师傅在他家吃饭睡觉,他死缠硬磨的要师傅给他讲是怎么一回事,师傅只好给他细细讲了一遍,散戏时还给了他一副己磨破了的皮影,他如获至宝,用纸包裹了几层藏了起来,闲时拿出来看看,再藏起来。后来他自己收拾了一张猪皮,在老艺人指点下经过多道工序的加工,拓刻了10几副皮影,在农闲时就和同伴们在村子里演起戏来,在村民的支持和鼓励下,演艺技巧及唱念有了很大提高,不料这次却配上了用场。新兵起程时他把皮影也俏俏带到部队驻地北京,在三个月的新兵训中,有人累了起不来时,在休息时他就表演一段秦腔丑角或唱一首西北民歌,惹得新兵蛋子捧腹大笑,顿时消除了疲痨,很受新兵训练官兵和新战士的欢迎。下连后他被分配到后勤上干了一段时间,又被调到连部参于文艺宣传工作,这下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连部里什么乐器.电器都有,人才济济,吹拉弹唱稍作培练就能上场,杨润禄更加积极,他用白布制作了一面银幕,每到星期六晚就上演皮影,连里的战士来自全国各地,操着不同的口音,他们大多数听不懂秦腔,就由他提签子,参于着每人在幕布后唱一守流行歌曲或一段地方戏曲,真是南腔北调,再加上杨润禄的熟练表演,皮影跟着唱腔、乐器有节奏的在银幕上舞动起来,那些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们那里见过这种东西,都乐开了花,一个个笑得换不过气来,因此杨润禄成了全团的小杨师傅,是战士们最喜欢的人。再后来调入特务连,他刻苦训练,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多次出色的完成上级交给他的特殊任务,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团里嘉奖两次,服役期间是他人生最快乐的时光。
1998年10月,杨润禄从部队专业地方,就职于静宁县广播电视局,从事广播电视维修工作,在一次下乡工作其间,认识了八里乡关道岔的王振刚老人,老人也是皮影的爱好者和演唱者,同时也是当地的雕塑艺人。交谈中得知杨润禄非常喜欢皮影艺术的演唱和收藏,便喜欢上了这个待人处事非常热情的年轻人。后来经过几次交谈接触,老人收杨润禄为关门弟子,手把手教会他如何灵巧的提签子及其表演手艺,经过几场的表演训练,杨润禄很快掌握了表演技巧,后来王振刚老人把自己收藏的皮影传给最后一个弟子,希望他继承和发扬这门古老的皮影艺术,勿使失传,杨润禄非常虔诚的答应了。
杨润禄对从师傅那里传承来的这些宝贝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在工作之余仔细观看每张皮影的人物造型,这些上至皇帝王公贵族下至贫民百姓.乞丐的精湛艺术品,都栩栩如生,给他带来从未有过的精神享受。于是他在家里作了一个大木框,用白纸糊着做亮子,工作之余自演自唱,后来他又自制锣、鼓等各种演出工具,在村子里抟班上演,深受家乡父老的喜爱。为了提升演艺水平,他开始自己制作皮影,在师傅王振刚老人的指导下,选购上等牛皮,进行加工制作。他说要把牛皮制成皮影,要经过很多工序。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步骤。牛皮的炮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净皮”,另一种是“灰皮”。净皮的制作工艺是首先要选上等的好硝将牛皮浸泡变软后去出以清水洗净用刀刮制,第一道工序是先刮去牛毛,笫二次再刮去里皮的肉渣,笫三次是逐渐刮薄,刮去里皮。每刮一次用请水浸泡一次。直到笫四次精细制作,把皮刮薄呈半透明状为止。刮时一定要注意均匀。手劲要轻而稳,以免损失皮子。刮好后撑于木架荫干,涂上桐油即成。为了节省皮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按皮影人物的各个部位大小将皮子裁成小块,在绘画前,把皮子用湿布潮软后,再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渐推摩,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还有一个主要作用就是解除皮质的收缩性。然后画上各种人物的图案,再进行镂刻细作。画稿时要注意成品皮革的合理使用,也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用于头.脑.腹这些主要部位,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于腿部和其它一般道具上。这样既可以节约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质量,同时也使皮影人物形成上轻下重,在挑签表演和静置靠站时安稳趁手。描图样是用钢针笔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考贝,描绘在牛皮上叫过稿。再把皮子放在较坚硬的枣木或梨木上进行刻制。为了便于操作,在刻制时皮人的头.四肢.躯干要各自独立,最后按人物分类涂上不同的颜色,以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绘画时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麒麟.水.云等纹样。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丑、净、旦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人物一搬高的在30厘米左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皮影做好后,再用透明漆反复涂刷几次,在阴凉处凉干后方可使用。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用线把人物的各部连结在一起,一个皮影使用时须有三根签子,一根在头部用于表演时靠在亮子上起固定作用,两根分别固定在左右手部,用于人物表演时的各种动作。
皮影表演时,由三至五个艺人在白色布幕后面一边操纵戏剧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架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这是其它戏剧班子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的喜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演手段的表演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杨润禄现存有皮影稍子即头部100余副,躯干60余副。皮影人物按剧目的不同,可以互换使用。杨润禄说他现在已能表演《春钢剑》、《箭红灯》、《游西湖》、《祝英台与梁山伯》等十多部传统秦腔剧目和折子戏,节假日除了在家乡演出外,近年还在县城每年上演10余场场次,每场观众都曝满,也深受市民的欢迎。现在杨润禄的业余团队不断壮大,观众也越来越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