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讯 “当年,我16岁就考入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剧院学习皮影,只因为喜欢,没想到这辈子就和皮影艺术再也没有分开。”记者见到了舞台下的于九文先生,他虽年已七旬,但目光炯炯有神,讲述着他与皮影的毕生情缘,回忆中镌刻着深深的迷恋。

 结缘:与皮影的大半辈子

皮影剧《西游记》、《木兰从军》、《金瓜银豆》、《秃尾巴老李》、《猪八戒背媳妇》这些耳熟能详的皮影剧,都出自同一位艺术家之手,他就是黑龙江民间艺术“龙江皮影”的传承者于九文。

1960年4月,于九文先生考取了当时的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剧院,受到熏陶,他渐渐地被皮影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所深深吸引,“会活动的窗花,两大两小染色的狮子,能自己上下抖动的整幅剪纸怎么会自己动起来呢?”带着儿时的好奇,他与皮影结下不解之缘。

“当年,我们剧团就有50多名演出皮影戏的专业演员,那个年代,全部都是自己现场配音、奏乐。”于九文告诉记者,龙江皮影完全使用真嗓唱腔,并在其中加入大量的黑龙江地方方言,凸显东北人的粗犷与豪迈,皮影人物的表情更加丰富。

在于九文先生家中,桌上摆放着惟妙惟肖的皮影造型,书架里珍藏着他与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合影,印证着他的叙述。他雕刻的皮影人物作品多次在国家和省市展览中获大奖,并远销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

传承:不能让皮影戏断了香火

于九文介绍,龙江皮影传承至今日,已具有百年历史。说起当年的盛况,于九文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所到之处,观众雀跃,争先恐后。”但如今,黑龙江除了部分少年儿童就很少有人看皮影戏了。于九文对龙江皮影的现状及普及程度感到担忧。退休后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让黑龙江这一派的皮影戏传承下去。

退休后,他对皮影进行创新,开发了动画人物皮影,并在大学设立工作室,学校40余名在校生已在他的带动下系统学习龙江皮影戏,屏幕后面惟妙惟肖、配声配乐的灵活人物让人惊奇。

如今,年近70岁高龄的于九文仍旧在推广和传承龙江皮影艺术的道路上奔波着。他表示,家里珍藏了诸多一百多年前的皮影,希望有机会办个皮影类型的展览,尽他所能,发扬、抢救、传承龙江皮影,让东北民俗艺术永绽光芒。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