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怪哪里走!嘿哈嘿……”迎新年,唱大戏,正月里一到傍晚,安吉孝丰镇大河村响起了皮影戏的胡琴声。随着这敲打拉唱的声响从村口的文化礼堂传遍全村的每一个角落,大河村文化礼堂内的村民越聚越多,里三层外三层,小孩更是挤到了舞台前,嘻嘻哈哈高兴不已……新春这一幕,让安吉乡村的年味顿时浓了起来。
说到皮影戏,它是大河村的一个宝贝,起始于清代光绪二年,目前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72岁的皮影戏剧团团长项玉山带领他的6人团队,已唱遍了长三角。项玉山从12岁起,就跟着爷爷、伯伯们一起开始了皮影戏的唱戏生涯,到今年整整60个年头。
“我唱的皮影戏见证了好几代人的生活啊!”项玉山介绍,一个皮影戏的班子有6个人,一个拉胡琴,一个唱戏,一个敲锣,一个打小鼓,还有两人挑影子。在项玉山的记忆里,1952年至1953年那两年是皮影戏在安吉最火的时候,“1952年我们被邀请到安吉递铺镇演戏,看戏的老百姓把递铺镇的老城墙都挤倒了!”项玉山回忆,宁国、广德等地也是他们戏班子常去唱戏的地方。到上世纪60年代,戏班子只剩下4个人,出去唱一场每人4元钱,一场戏就是24元钱,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
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于诸多因素影响,现在皮影戏几乎退出了老百姓的生活。特别是如今这个电子产品时代,这种敲打拉唱的表演很难吸引新一代的孩子了。“2009年开始,由孝丰镇文化站重新组建,我们又成立了一支皮影戏团队,我担任团长,负责带戏。”项玉山的皮影戏生涯因为这支重新组建的团队,又开始活泛起来,而他脑中的皮影戏,又一场接着一场地又被搬上了舞台。
《三打白骨精》《鹤与龟》《三娘教子》《封神榜》《杨家将》……这些戏里,用牛皮做成、再用颜料上色的“演员”一个个栩栩如生,挑出来的皮影戏更是如真人一般鲜活,加上技艺的特殊,如今欣赏皮影戏别有一番味道。
项玉山在后台一边演戏一边向记者介绍细节,台下的掌声随着故事情节的波动一次次响起,就像大河村的村歌唱的一样:一个村,青山做枕,一台戏,百样的人,唱念做打有天分,举手投足栩如生,戏如人生也要靠认真。
冬季的夜幕如漆,大河村的文化礼堂里却在不断升温,咿咿呀呀的拉唱声穿过村里的每一条小路,仿佛带着老一辈又回到了儿提时代,时光穿梭,新年的年味仿佛也在经历着轮回。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