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上海木偶剧团的皮影戏《羚羊飞渡》将于11月11日登上全国曲艺、木偶剧、皮影戏优秀剧(节)目展演舞台,用丰富多元的艺术表演手段、创新突破的艺术理念,带给观众一场独具匠心的海派皮影戏。剧目题材所涉及的社会问题,也将引发大众对人类文明的重新审视,重塑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使小小的木偶皮影艺术彰显出它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传播的特殊使命。
《羚羊飞渡》自排演以来就广受各阶层观众的关注和好评,曾获上海市小剧(节)目汇演优秀剧目奖以及中国唐山国际皮影艺术展演最佳短剧奖、编导奖、优秀表演奖、造型设计奖、作曲奖、灯光设计奖、音响效果奖。
拟人化的故事情节引人深思
皮影戏《羚羊飞渡》根据沈石溪的纪实报告文学改编而成,讲述了一个原本温馨和睦快乐的羚羊家庭为了躲避盗猎者们的猎杀而被迫逃亡的故事。羚羊母子被逼到了高峭险峻的悬崖边,宽宽的断崖拦住了小羚羊们的逃生之路,当母羚羊背起小羚羊欲高高腾越而起时,一声枪响,羚羊妈妈不幸中弹跌倒在血泊中。
《羚羊飞渡》一剧,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个故事,却揭示出了母爱的伟大,无声地鞭挞了造成这一悲剧的盗猎者,进而引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人类应该如何同自然相处?人类应该如何同动物相处?人们又应该如何同自己相处?为了减少或不再让悲剧在世间重演,主创们希望观众能通过皮影戏《羚羊飞渡》所展现的这一悲剧,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并设身处地地感受动物身上的与人类一样的伟大“母爱”,从而唤醒人们的良知和文明的回归,重塑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
多元艺术手段丰富平面艺术感染力
大幕徐徐开启,“羚羊飞渡”四字刚刚跃出,突然一声枪响,“羊”字被打飞,即刻变成了一个金钱的符号。接着,离开“羊”字的那一横又飞向了“渡”字,片刻,“渡”字的三点水变成了滴滴鲜血流淌下来,一连串的艺术处理让全剧的因果关系一目了然。在温馨的音乐声中,蓝天、月亮、星星将恬静的环境不断变换。忽然枪声打破平静,弹痕划破夜空,全剧进入令人屏气凝神的氛围中。
导演在艺术处理上模拟电影画面相对运动的方式,把羚羊母子为躲避盗猎者的猎杀一路逃亡的艰辛历程一一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母羚羊腿部中弹后,画面以放射形的光影旋转,展现出母羚羊中弹后失血而虚弱、晕厥的主观感受。
《羚羊飞渡》在继承古老皮影艺术表演细腻生动的基础上,通过多元艺术手法的融入和紧贴情节的渲染,使主题突出,故事一气呵成,场景清新流畅,情感震撼人心,成为海派皮影艺术中运用多重艺术手段为塑造形象服务的典型代表作。
开创海派皮影表演新篇章
《羚羊飞渡》全剧没有语言和旁白,仅通过演员娴熟而细腻的操作展现出剧情和细节,传达出角色的情感。剧中角色的肢体动作表现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羚羊家族在草原上自由自在的生活,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可爱的小羚羊们依偎在母亲身边嬉戏玩耍的情景,以及为躲避追杀被迫走上逃亡之路,在悬崖上面对绝境,受伤的母羊义无反顾地牺牲自己,让小羊在空中踩在自己的背上飞跃悬崖的过程。
作为海派皮影戏,该戏的皮影角色和皮影场景的设计观念新颖大胆,制作上首次采用了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使得皮影透光度更好,色泽更鲜艳,造型更生动;《羚羊飞渡》改变了传统皮影剧舞台场景固定的模式,在运动的画面中场景变化和环境更迭起到了烘托剧情的作用,使得画面与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剧情愈加扣人心弦,形象刻画入木三分。
《羚羊飞渡》开创了上海木偶剧团在海派皮影表演上的新篇章。作为上海18家国有文艺院团之一,上海木偶剧团成立于1960年6月1日,以杖头木偶艺术见长,同时兼顾皮影、布袋木偶、人偶、黑幕戏等表演样式,在艺术上兼容并蓄,敢于创新,善于将艺术、技术和科技结合,成效显著,自成特色,所创立的“海派木偶戏”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几十年来,剧团共创作了200多台大小剧目,积累了一批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哪吒神遇钛星人》《偶戏奇观》《春的畅想》《卖火柴的小女孩》《花木兰》等。剧目的题材内容极为广泛,从古代神话到现代科幻,从世界童话到现代寓言,古今中外无所不及。所创作的剧目曾荣获文华奖、金狮奖、“白玉兰”奖、“金火花”金奖和“金小丑”特别奖等百余个国内外大奖。
自2009年起,上海木偶剧团每两年举办一届上海国际木偶艺术节,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木偶剧团,展示精彩纷呈的中国木偶艺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搭建中国与世界木偶艺术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上海国际木偶艺术节也为上海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不出国门就能看遍世界顶级木偶演出的机会,为他们带来了一场场丰盛的文化大餐。据悉,第六届上海国际木偶艺术节将于明年11月举行。(上海木偶剧团供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