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将京剧和皮影艺术跨界融合的一部剧,由韩非子剧社打造的《灯官油流鬼》改编自京剧传统剧目《探阴山》,于2009年参加中法文化交流之春首演后,6年来一直延续其生命力,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小剧场演出,曾受邀参与2014上海国际艺术节、2014北京市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等。该剧于8月中旬结束了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的演出后,由北京剧协和《新剧本》杂志主办的“传承 创新 跨界——京剧与皮影当代发展研讨会”在京举办。
“皮影就像我们中国古代的多媒体。”北京剧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杨乾武在研讨会上表示,“这种多媒体很独特,只有中国才有。皮影和京剧的跨界融合很本土化,有中国特点,融合得好了会大有前途。”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梧桐从跨界的角度肯定了《灯官油流鬼》的创意。“现在跨界很多,但成功的作品很少。很多跨界的作品可能是1+1=4,有些恨不得等于100,但是只有做到1+1=1的时候才是有价值的。我愿意把这个公式给《灯官油流鬼》,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作品,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灯官油流鬼》均在小剧场演出,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刘侗认为,小剧场能够在传统艺术和当代观众之间搭建起一座好的桥梁。“今天的年轻观众欣赏戏曲会有很多障碍,从文本、服装、舞台装置,到整个演出过程中演员的表演形态和程式化的动作,他们不太懂。小剧场剧目制作形式比较新颖和活泼,观众接受起来比较容易。《灯官油流鬼》里有京剧的传统身段,有程式化武打的套路,这些会潜移默化地留在观众心中。”在他看来,京剧和皮影同台演出,把观众接纳和欣赏的艺术元素结合在一起,并且互相之间产生了很好的作用,完成了一种新的舞台呈现。所以他建议:“小剧场戏曲一定不能过于自我,不能过于受局限,一定要打开思路和想象力,甚至是打开演员的表演。”
皮影专家、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魏力群多年来一直研究皮影艺术,足迹踏遍全国,出版了《民间皮影》《中国皮影艺术史》《皮影之旅》等著作。他也见证了韩非子剧社十几年来在北京开拓市场的艰难历程。“现在中国的皮影戏虽然分布广,但大部分是观众寥寥无几的状态,许多老艺人守着自己残破的影箱几乎没法儿生存。一些专业的皮影剧团虽然有时候能参加各种表演或者在比赛中获奖,但平常他们也没有太多的演出市场。”在他看来,韩非子剧社作为一个民营剧团,从过去蹬着三轮车到幼儿园演出皮影戏,走到今天有《灯官油流鬼》这样跨界融合的剧目,走的方向是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很艰难,所以一定要活态传承,要和时代结合起来,符合时代文化需求。”
关于戏曲如何传承,梧桐认为《灯官油流鬼》提供了一个范式:先跨界,再创新,后传承。“当你把跨界和创新的问题解决了,传承的目的就解决了。”杨乾武对此表示认同,“这个逻辑是对的,只有创新成功了,才能传承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如果一成不变,最终要进博物馆。”
杨乾武认为,戏曲的创新、传承和发展最终要解决的最大的问题是叙事。“就是要把故事讲好,讲得精彩,情感丰富、思想逻辑通顺,有说服力,观众看了以后拍案叫绝,这就是一个好戏。特别是对今天的年轻观众来说,他们平常是看美剧和英剧的,相比之下它们思想情感的丰富性肯定比传统戏曲要精彩得多。”在杨乾武看来,如果叙事能得到观众的认同和欣赏,观众觉得这部戏曲好看,传承就成功了。
他以《灯官油流鬼》为例:“皮影和京剧也是靠叙事逻辑融合的,如果叙事逻辑是严谨的,观众就不会在乎你一会儿是皮影、一会儿是京剧,因为他们看的是叙事逻辑。叙事通畅了以后,观众就会原谅你的跳进跳出,因为他们要看的是好故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