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州博物馆一楼,专门开辟有《皮影神韵》展厅。在这个别致的空间里,灯光照映下的各种皮影色泽明亮鲜艳,人物形象逼真,极富动感。

开县皮影到底有哪些历史?价值如何?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历史:

明末清初传入开县

皮影戏也叫“灯影戏”,在开县称“皮灯影”。它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在北宋已有演出,元代曾传到西安,并远及欧洲。明末清初,皮影戏由四川、湖南等地的流浪艺人传入开县。据开州博物馆馆长介绍:“开县皮影戏较之其它地方的皮影戏,影型更加细腻、逼真,更多地融入了本地区的民俗风情。配乐唱腔也融合了许多本地的民歌、小调。题材从流传全国的历史故事到开州传说、民间传奇,应有尽有。开县曾分布有15支皮影戏班子,目前仅东里片区还有艺人存在,我担心很快就会消失。”

清朝开县籍两江总督李宗羲告老还乡时,慈禧太后赠送给他一套皮影从京城带回,其工艺考究,雕刻精细,色彩鲜艳,透明度好,逢节日或家庆时,集众亲友演唱皮影戏,把开县的皮影表演带入了鼎盛时期。

保存:

博物馆藏有皮影1000余件(套)

据了解,民国时期,我县各乡镇都有皮影戏的活动。解放后,皮影艺人在县城成立皮影组,在“中山公园”内演出,后并入川剧团曲艺队。

开县皮影戏的源生透射出形成的多样性,反映出开县工匠画师们根植于这方沃土之中,满足开县人民精神需求的文化形态和娱乐形式的创造。

据统计,现开州博物馆馆藏有雕刻、做工、彩绘精细的艺术精品清代皮影1000余件(套)。

“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因皮影为皮革制品,有人煮而食之,故现在农村很难看到皮影的影子了。”据相关人员介绍。

故事:

看皮影戏是儿时一道美好记忆

皮影戏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艺术,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在我县农村地区时有展现。但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皮影艺术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只有部分上了年纪的人,还依稀记得儿时看皮影戏的情形。

家住巫山镇的唐志梁老人今年87岁,他告诉记者,以往没得电影,没得电视,能看上皮影戏,高兴得就像过年。

“记忆中,看皮影戏很热闹,打的打锣,唱的唱,一般小娃儿都听不懂,但还是爱看。”唐志梁说,现在想来,这皮影和现在的动画片有点相似。不过,那时的皮影是大人小孩都特别喜欢的。

“皮影艺术源于生活,它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开县非物质文化中心主任王永威说,皮影戏的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佛像、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精髓,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开县皮影色泽明亮鲜艳,人物形象逼真,极富动感。

市民在开州博物馆参观皮影展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