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散落在民间的珍贵文化资源来说,要想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发展,就必须找到一套适宜的生存法则——那就是在困境中创新自救。比如,一些皮影小人,经过包装设计,一改皮影戏曲人物的造型,摇身一变成了时髦的装饰品。而一种皮影机器的出现,则彻底改变了流传上千年的手工雕刻工艺,机器咔嚓一下压出来的半成品数量,能顶一位技师半个月的劳动成果……

市面上70%都是“机器皮影”

只消用一把刻刀,流畅地在半透明的牛皮上来回滑动,划出一道道优美线条,就能塑造出皮影人物千姿百态的造型……如今,像这样别致精到的皮影雕刻技艺,正面临来自现代化机器的挑战。

作为皮影雕刻工艺美术大师,从艺长达50年的汪天稳还有一个别称“中国皮影第一刀”,他除了对皮影雕镂、制皮到敷色安装的工艺流程有着独到见解外,尤其对推皮运刀技法的传承与创新、失传图稿的整理与复制、老皮影的鉴定与修复起着重要作用。有人说,他就是活的皮影博物馆。不过,这位大师即便双手再灵巧再飞快,他的日产量比起那些速度惊人的皮影机器也只能望尘莫及。汪天稳告诉记者:“目前陕西各地有20多台皮影机器,大多用电脑排版,设计好图案后咔嚓一刀就能雕刻一个完整的图案,一台机器一天就能生产100多个皮影,而手工雕刻一件皮影最快也要两三天。”汪大师一贯心思细腻,对这些“机器皮影”粗糙的质量十分担忧,他说:“手工皮影线条细腻,有清楚的刀路,雕刻线条生动有层次,而机器皮影线条死板、没有刀路,雕刻出来的线条粗细一致。”

不过,“机器皮影”也有特殊的优势。汪天稳说:“这些皮影价格低廉,只有十几、二十几元,这等于在旅游市场上给手工皮影做了活广告。它们就像是手工皮影的印刷品,适合大众消费,让皮影制品能走进更多普通百姓的家里,让大众有了了解皮影的平台。”目前,市场上70%的皮影都是机器制造的,因为手工皮影雕刻是慢工出细活,即便是一千位技师天天不停地刻,也不够当下的市场需求。

创新也是一种保护

在传统文化艺术中寻求创新,找卖点、找突破口,并不是件容易事。汪天稳和他的同仁们觉得:“想要皮影发展、流传下去,就必须用现代理念来推销、包装皮影。”

在雨田社的民俗文化展厅里,记者见到了汪天稳和他的同仁们最新创作的皮影作品,世博会中国馆大门、穿着锦缎花袄的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淡淡的色彩看上去高雅大方,漂亮极了。看来,热衷于表现古典戏曲人物的皮影,正逐渐走上与时尚接轨的道路。汪大师告诉记者,他参与制作设计的创新皮影,有汽车、神六、动漫、人物肖像……一切新鲜事物都可以作为皮影表达的对象。2008年奥运会时,汪天稳还特意设计制作了“姚明与麦迪争抢篮球”的全新造型,让艺人们在“祥云小屋”里进行表演。

  从过去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上世纪60年代的革命现代戏、样板戏人物,再到如今的NBA球星,汪天稳50年的艺术经历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艺人们再也不能沉寂在以前的时代里停滞不前了,现代皮影必须能够适应现代人的审美。”的确,不断创新、适应社会发展才是民间文化的唯一出路。

  不过,这些充满创意的点子在给皮影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的同时,也给皮影雕刻技艺带来了新问题。因为这些创新皮影造型流畅、简洁,无法将很多镂空雕刻的精湛技法施展开来,皮影制作工艺面临着改进。对此,汪天稳提出了“先继承、后创新”的路子,因为有很多经典而复杂的传统技法,汪天稳舍不得也不忍丢掉,这些都是民间艺术的精粹和瑰宝,值得后人永远继承下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