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兰,1956年任山西省人民蒲剧团团长,1958年任晋南蒲剧院蒲剧团副团长。1993年从运城地区戏校校长的位子上离休。曾当选为第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被选为省剧协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省人大常委、全国人大代表等。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32年8月8日,农历壬申年七月初七,山西晋南西北隅的山区小县石楼一座农家小院里传出阵阵婴啼,一个女娃来到人世间。身为国民党某部营长的王恒山对妻子说:“我喜爱兰花,孩子是乞巧节生下的秀女,就叫秀兰吧。”

他万万没有想到,乞巧女日后会成为一代蒲剧名旦。

卢沟桥事变之后,华北平原被踩在日军的铁蹄之下。当时王秀兰才4岁,大姨携她们母女渡过黄河,到西安的大姨夫处避难。当时晋南的蒲剧艺人不愿意为日伪军演戏,为谋生纷纷过黄河来到尚是国统区的西安。组成了“唐风社”和“晋风社”两大蒲剧戏班。王秀兰4岁开始看戏,7岁就成了票友,跟“晋风社”的小旦名家原筱亭学《柜中缘》,8岁时就以票友的身份登台演出《柜中缘》,饰演主角许翠莲。一身红装的王秀兰一出戏就唱红了西安城,观众当场就送给她一个响亮的艺名“八岁红”。

全国解放后,为繁荣山西戏剧,山西省政府计划在省城组建蒲剧团。1950年7月,王秀兰与旅陕蒲剧社的最后一批演员告别西安,以“山西蒲剧学社”成员的身份回归三晋,于秋天来到省城太原。为庆祝“山西蒲剧学社”的成立,也为了向省城人民汇报,剧团在古城南外门二营盘一个剧院首次亮相,演出古典名剧《西厢记》,王秀兰饰演红娘。这次的演出轰动省城,王秀兰被观众誉为三晋“第一红娘”。

“梅兰芳表演艺术研究班”最年轻的研究员

1960年3月,王秀兰接到省文化局的通知,让她到中国戏曲研究院参加“梅兰芳表演艺术研究班”,还特别说明她是作为研究员被邀请。班主任就是梅兰芳。为了弘扬民族戏曲精华,研究班特地从地方剧种的60多位名角中聘请了6名演员任研究员,王秀兰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年仅28岁的王秀兰虚心向梅兰芳、程砚秋请教,与红线女、常香玉、袁雪芬等同行切磋技艺,给研究生们示范演出《藏舟》、《卖水》、《杀狗》、《少华山》四个折子戏,并结合自己的演出体会,以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为研究生们讲解《卖水》、《少华山》的表演艺术。受教者纷纷交口称赞:这个小研究员,名气不算大,本事可不小!

秀兰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在研究生班的一个小插曲。她辅导的研究生中有一个中国戏曲学校叫谢锐青的老师,谢锐青在她那里取到了真经,把蒲剧《卖水》全部“收入囊中”。趁休息的机会,又把《卖水》传授给戏校将要毕业的学生。后来在京剧《红灯记》中饰演铁梅的刘长瑜就是她的得意门生,刘长瑜先学会全套的蒲剧《卖水》,而后和谢老师一块儿研磨,改套京剧音乐、唱腔和鼓点,一切都结合得天衣无缝。经过师生二人的努力,《卖水》登上京剧舞台,久演不衰。刘长瑜还把《卖水》带到香港等地演出。难能可贵的是,刘长瑜艺德高尚,每次演出时,都要在海报和节目单上打上“向蒲剧学习剧目”的字样。

个人传承+集体传承=王秀兰传承模式

王秀兰是蒲剧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我们对体现在她身上的表演艺术传承链非常感兴趣。

秀兰老师边回忆边给我们讲她的传承之路。早期表演主要是模仿。除了向师傅原筱亭学花旦戏以外,还先后向蒲剧“四大名旦”中的孙广胜学《藏舟》,向王存才学《杀狗》《双藏柜》……她还学眉户,学秦腔。她说:“我那时候演戏,并不懂为什么,就是照着做。”她学得很扎实地道,很好地继承了蒲剧前辈旦角的表演艺术。解放后,她的演出由谋生手段转变为为人民服务,思想上的巨大变化使她产生了创新艺术的责任感。在继承了蒲剧前辈旦角表演艺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造,形成自己的风格。

回忆着自己的成长道路,秀兰老师深有体会地说:要多学、多演。向前辈们学他们的拿手戏牞向同辈学,向各兄弟剧种学,会的戏多,表演艺术手段就掌握得多,才能更好地塑造人物。

作为蒲剧五大名演员之一,秀兰老师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收传承弟子。三十多年来,她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教授了四代弟子。采访中,秀兰老师着意给我们讲述了1973年收的第二批弟子——吉有芳、张广爱、刘晓玉。言谈之中尤对吉有芳喜爱非常,称赞她精彩的椅子功、手帕功、扇子功和跷子功。1980年,16岁的吉有芳以《挂画》一剧荣获山西省青年演员调演一等奖,是15名一等奖得主中年龄最小的演员。18岁时她获全省最佳青年演员奖。后又获山西省第8届戏曲杏花奖和“跨世纪戏曲新星”称号。她(饰红娘)与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武俊英联袂主演的5集蒲剧电视连续剧《西厢记》获全国戏曲电视剧飞天奖和展播奖,使古老的蒲剧艺术走向全国。2004年,吉有芳获得了第21届“梅花奖”。

“文革”期间牞蒲剧艺术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秀兰老师感到自己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寝食难安。她决定加快传承蒲剧表演艺术的脚步,四处奔走,借了几间校舍,筹集到些资金,1973年由她主要负责办起了临汾艺校运城戏剧班,自己任教又兼校长,业务、行政一起抓。如今,毕业生源源不断地充实到了剧团和学校,成为了传承蒲剧的主要力量。

秀兰老师走的是一条个体传承和集体传承相结合的艺术道路。

结 语

由于长年和锣鼓打交道,秀兰老师的耳朵已经背了,当记者提问时要贴近她大声地说才行。问起近况,老师说她现在几乎不演出了。生活中经历了太多的悲喜,舞台上扮过了百余位角色,但老师始终没有迷失过自己。她说,会随时听从组织的呼唤,时刻准备着为蒲剧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76岁的秀兰老师如今和老伴居住在运城中心广场附近的一个胡同里,独门小院,二层小楼。她的孩子们没有从事表演艺术的,因此这个小四合院显得很闲逸。院内有根粗枝蔓的葡萄架;有高大的杨树、香椿树,还有春梅树、无花果树和石榴树;东侧的玻璃花房里叶繁花茂;院中央蹲一个陶瓷鱼缸。虽然这个时节树木都还未曾发芽,但不难想象几个月后满院所呈现的勃勃生机。

那不正象征着王秀兰流派舞台艺术蓬勃发展的美好明天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