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晚,我们在稷山县南梁村观看了河津市蒲剧团演出的现代戏《红灯记》。第二天上午,又在河津市参加了一个气氛热烈的座谈会,了解到了有关此剧的种种盛况。平心而论,这出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以此为开端,河津市蒲剧团将会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一、观剧的感受
我们在南梁村观看的这场演出,是该团在河津市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之后,赴临猗、永济、稷山、闻喜等地巡回演出的其中一场,除了"打炮戏"《红灯记》外,还同时演出该团擅长的多出传统剧目。
蒲剧《红灯记》阔别舞台已有数十年,童年时代的观剧印象如今早已荡然无存。坐在台下,我脑子里几乎全是近几年听熟的京剧《红灯记》的经典唱段,蒲剧《红灯记》是个什么样子?它的唱腔韵味如何?这些问题在我脑海里盘旋。听介绍说,河津市蒲剧团早年即以《红灯记》誉满三晋,老一辈的艺术家如今已不再登台,这次演出的全是新一代演员,他们能不能演好这出戏,也是我心里的疑问之一。
南梁村的观众们安静地坐在台下等待,夜风虽然很凉,但这无法干扰人们心中的期待。锣鼓响起,开场的首先是一折传统戏《挡马》,演得虽然很精采,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喝采和掌声,因为人们是冲着《红灯记》来的。
《挡马》落幕,观众仍然很安静。音乐忽然一变,除了传统蒲剧的乐器外,加上了小提琴和几种铜管,节奏旋律完全不同于人们听熟了的传统蒲剧,观众心里那根尘封已久的琴弦被拨动了,我的心里也不由一震。幕拉开,灯光效果也不同了,李玉和上场,器宇轩昂,精神抖擞,让人眼里一亮。他唱了几句,接着铁梅上场,然后就是那段动人的"提篮小卖拾煤渣"。
我心里所有的疑问至此便完全释然了。它和京剧完全不一样,是地道的晋南蒲剧,人物的道白、唱腔,完全是我们的蒲剧风格,但它和京剧几乎一样地美。我非常欣赏扮演李玉和的演员马建艺,他的扮相英武豪爽,道白清晰有力,唱腔干爽浏亮。其嗓音,有如轻云蔽月,不掩光华,可以说正是戏曲界激赏的"云遮月"嗓子。
这出戏完全按照以前样板戏的剧本路子排演,情节、道白、唱词等都没有改动,可以说是原汁原味的。我因为对这出戏比较熟,所以注意力不在剧情,而在它的蒲剧味道。但是当我看到日本鬼子搜寻跳车人,在台上一起卧倒,灯光暗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笑出声来,这是以前那个时代独特的审美观,一种藐视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观,一种自信、自豪的情感。
看着看着,我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鼓起掌来,天寒手冷,拍起来竟感疼痛,但是也顾不得许多。为真正的好戏拼命地鼓掌喝采,既是观众的权力,也是观众的责任。
我前些日子听过"十三红"张庆奎的一些唱段,比如《秦琼观阵》等,这次听李玉和的唱腔时,感觉有一种神似。坐在我旁边的朋友则悄声说:"你听,这几句多像张庆奎的《跑城》。"散戏以后我向马建艺询问,他谦虚地说:"可能有那么一点吧。"实际上《红灯记》这出戏,马建艺主要继承的还是著名蒲剧演员温俊祥的风格,《红灯记》以前誉满三晋,就是温俊祥那一代演员唱红的。这次重排,老一代演员手把手地传授,老李玉和教新李玉和,老铁梅教新铁梅……,所以才有这次的成功。
看完戏以后,大家在一起议论。有人说美中不足的是马建艺脸稍窄,不像钱浩梁。我心里想:他是不像钱浩梁,腮帮子小一点,可是要仔细看,他长得更像李少春--钱浩梁的老师,李玉和最初的扮演者。
二、听座谈会
10月19日上午的座谈会,邀请到的主要是河津市文艺界的名家,其中包括原来排演《红灯记》的团长、导演、音乐设计、演员等。大家很畅快地交流了自己对新排《红灯记》的看法。负责策划、组织这次《红灯记》排演的河津市文化局局长原加生,则谈了许多《红灯记》演出期间的趣事。
《红灯记》在河津市礼堂连演11场,场场爆满,后来的几次,剧场出现紧急情况,竟不得不调来民警维持秩序。有一位观众,11场演出,他连看了8场,邻居们嘲笑他是"憨憨",他后来给人说,自己是顶着做"憨憨"的压力看完8场的。还有一位观众,每天开着212吉普车回村里拉亲戚朋友到市里看戏,结果11天下来,他竟不能满足所有的亲戚朋友,招致了许多埋怨。有一位科局级的干部最有趣,他拿着票进剧场,结果座位被人占了,人家不肯给他让座,他觉着自己是个干部,和人家吵嘴有失身份,就蹲在过道里看戏,但过道里也蹲满了人,他蹲累了想动一动,可一动就影响后面的人,人家用脚踢他屁股,一场戏看下来,受了不少委屈。
我想剧场里的这些情形,是多少年难得一见的。有一段相声叫《卖挂票》,说站票卖完了就把人挂在墙上看,这是相声演员开玩笑。这次《红灯记》演出情形,却是真事。
原加生局长介绍说,这次巡回演出,所到之处也是场场爆满,不仅给剧团带来了经济效益,也照顾各地的礼堂、剧院等单位发了一笔财。以前剧团担心没有"台口",现在河津市蒲剧团的"台口"已经排到了明年正月十五,最担心的是所到之处要求加演,影响日程安排,产生不必要的纠纷。我想,这正是所谓"成功的烦恼"吧!
这次座谈会的另一可喜之处是,与会的专家们在肯定、赞赏《红灯记》演出成功的同时,都保持着一种冷静心态。不仅认真地指出该剧现存的不足,而且把眼光放在振兴剧团、繁荣蒲剧市场这一长远目标上,提出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和各种合理化的建议。一出戏救活一个剧团,振兴一个剧种的事情,在戏曲发展史上并不鲜见,以前的昆曲《十五贯》就是一例,但要真正讲救活、讲振兴,却需要冷静地思考和不懈地努力。
三、《红灯记》成功的思考
我们在采访河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郝方和文化局局长原加生时,他们都曾客观地分析过《红灯记》一炮打红的原因。实际上,河津市蒲剧团之所以重排现代戏《红灯记》,正是他们在认真分析蒲剧演出市场现状之后的一项重大决策。演出的成功,说明他们当初的判断、决策正确了。
参加座谈会的许多专家也说明了其中的道理。以前只演现代戏,传统剧目绝迹于舞台,戏曲观众期待的是能看到老戏,所以老戏恢复后,一度万人空巷。而现在,几乎所有的舞台上都只上演传统老戏,现代戏基本绝迹,观众看老戏看厌了,自然而然就想变换口味。《红灯记》作为蒲剧现代戏的经典之作,以前的演出就曾大获成功,它在艺术水准上是没有问题的,所以现在按照原汁原味排出,轰动一时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另外,《红灯记》讲述的是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的故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崇高理想,不仅可以藐视毒刑、屠刀、利益诱惑,而且可以抛头颅洒热血,前人遗志后人继承。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正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缺少和需要的。在成克杰、胡长清等腐败分子的劣迹恶行暴露于世人面前时,人们最怀念最向往的莫过于李玉和这样的共产党员了。所以《红灯记》的排演,同时也满足了观众的这种期待心理。
人们欣赏艺术,不仅要求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与完美,也要求内容、主题上的契合时代;不仅要求美的享受,也要求心灵上的震憾和感动。这是不可或缺的。当演出萧条,剧场零落的时候,许多人大发感慨,认为戏曲的观众群消失了,戏曲没有市场和出路了,戏曲被时代抛弃了;但当一出好戏登场,观众蜂涌而至,剧场爆满时,以前的观点就忽然被推翻了。这是非常有戏剧性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够透过衰落与繁荣的表象,冷静、客观、认真地探讨艺术发展规律,付之以坚韧不拔、勤奋不懈地实践,就会发现艺术是那样的真实,观众是那样的真实,成功也是那样的真实。
作为普通的观众,我们期待着河津市蒲剧团以《红灯记》的成功为契机,凭借此剧在观众中造成的良好影响,继续排演新戏、好戏,以更多的能给人带来享受和震憾的精品剧目,繁荣戏曲市场,振兴戏曲艺术。
(明心斋 2000年10月20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