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发展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两千多年里几经演变,逐渐蔚为大观。但随着新的媒介技术和娱乐方式的兴起、冲击,即使在西北地区,秦腔也是日渐式微。在2000年后,为适应新的媒介环境,保护传统艺术,许多秦腔网站相继建立。但是,网络世界信息如海,秦腔渺如一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秦腔的小众化趋势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秦腔网站发展现状简述

在目前的秦腔网站中,中国秦腔网和秦腔乱弹网是比较突出的两家。中国秦腔网建于2001年7月,目前拥有注册人数72000多人。秦腔乱弹网建立时间稍晚,目前拥有注册人数89000多人。从注册人数上看,两家秦腔网站的总注册人数为161000多人,但由于其中必然存在同一用户在两家网站都有注册的现象,所以实际人数远没有这么多。作为中国三大戏曲门户网站之一,中国秦腔网的日发帖量仅仅维持在50到80篇之间,而秦腔乱弹网的发帖量相对较多。在百度贴吧,秦腔吧共有会员66人,主题1206个,帖子7930篇。

在内容设置上,中国秦腔网和秦腔乱弹网大同小异,除了名家名段、秦腔视频、音频以及绘画等艺术鉴赏外,网站也提供了一些适合网络互动特点的服务,诸如秦腔论坛、戏迷翻唱等。秦腔网站都具有小众特点。

受众对于秦腔网站的态度

为了解网民对于秦腔“上网”的反应,笔者在西安市随机抽查了100名20~30周岁之间的网民,结果显示,超过9成的受访网民表示从未登录过秦腔网站,近50%的受访网民表示没有兴趣了解秦腔网站。在调查中,超过一半的网民提到他们对于网络上娱乐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兴趣使然。因为他们大多数人对于秦腔艺术本身并不感兴趣,所以秦腔网站也不会太受此类受众欢迎。秦腔上网只是改变信息传递的媒介,使其更容易让年轻人接触,但是无法改变这一代年轻受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秦腔上网更多是对原有秦腔爱好者的巩固,而希望借此赢得大量新戏迷并不现实。

关于秦腔推广的思考

同其他传统戏曲一样,秦腔也是一种娱乐形式。仅仅用艺术的视角推崇保护秦腔,难免曲高和寡。要让秦腔流行必须充分挖掘秦腔的娱乐属性。秦腔的最初流行也具有强烈的草根色彩,因为人们喜欢才得以发展,而如今秦腔的困境也是始于观众对其疏离。

目前的秦腔上网只是在传播形式上的改变,秦腔的内核并没有变化。秦腔上网不应仅仅是改变传播形式,更要与时俱进,改革内容。而目前争论较大的是、传统戏曲为迎合更年轻的受众进行改革,是否会失去戏曲的本真色彩?为了使年轻人看懂戏曲,大量改变秦腔的服饰、道具、布景和唱词,这是否会破坏秦腔的程式化特点。让秦腔不再是秦腔?笔者以为这样的考虑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一味保守难免会作茧自缚,阻碍秦腔的发展,应当敢于尝试。近几年,陕西戏曲研究院小梅花团移植搬演的“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尽管对于这部戏目前仍然存在争论,但是敢于尝试总比裹足不前更具有进步意义。

在目前振兴秦腔的诸多思路中,还有一些学者建议在各个地方建立戏曲教育学院,走教、学、研、产相结合的路子,全面提高各曲种多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忽视了受众,单一通过增加传者数量的思路来强化传播效果并不可靠。改变秦腔的现状需要从传者、渠道、内容、受众等多方面考量,需要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否则只能是空想。

秦腔上网的启示

关于秦腔渐渐被冷淡的原因,陕西省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平的观点值得重视。秦腔的产生与流行同它的农业文明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21世纪工业化、现代化为主导的社会,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变。秦腔的表达方式、内容以及它所传承的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文化思想,已不能为当代人所接受。当秦腔离开了滋养它的土壤,进入到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秦腔的境遇必然会发生改变。

无论传统媒介还是网络媒介,它的功能都在于传播信息和沟通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一种新媒介的诞生不仅从形式上甚至会从态度上改变人们接受信息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与习惯。媒介在传递着信息,它必然同时也传递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从而为受众设置着某种议程。在传统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具有强制性和单调性,而在网络媒介环境里,多元议程设置的诞生,使得媒介议题更加具有软性化关注倾向,娱乐信息大行其道。秦腔上网,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

【本文受2009年西北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新媒介环境下传统艺术的适应性调整——以秦腔为例,项目编号:09YSJ12】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