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陕西秦腔,影视界也在行动。陕西影视界正在酝酿中的大型纪录片《秦腔》的计划一出炉,就引来不少专家侧目。昨日,活跃在陕西
秦腔界的众多专家受邀为该片献计献策,大家对此期待颇高,建议也相当务实,甚至有学者表示“画面要和《英雄》媲美”。在这样的期待下,该纪录片的投资方也不掩饰纪录片的目标:直指全球荧屏。

荧屏重现名角魏长生

据了解,这部全长360分钟的纪录片,初步计划为12集,每两集为一个板块,以系列文献片的形式,做一番“探索发现”之旅,力求反映出秦腔演进的概貌。第一板块为“剧史”,透视秦腔在中国戏曲史的演变和地位,重点表现明清时期中国戏曲声腔形成过程中秦腔所起的巨大作用,澄清一些历史性的疑团;第二板块就是关于秦腔的流派;第三板块为“剧目”,将选取在百姓中有广泛基础、妇幼皆知的几个故事,探究本末,挖掘台前幕后;第四板块为“流传”,因为秦腔一度在全国遍地开花,该集就将追溯秦腔当年在各地流传的足迹,记录今天仍然还存在于一些地区的秦腔,山东的“东路梆子”、广东的“西秦戏”以及台湾的“秦腔”等;第五板块则为“名角”,主要就是讲述演员,该板块选取的是历史上最有名的魏长生、民国时期的易俗社群体、留下最早录音的李正敏先生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就蜚声西北和全国的主要秦腔演员,展示他们学艺的历程和他们各自独特的演唱风格;第六板块则是探讨秦腔如何改革和创新。

投资方代表赵先生表示,纪录片《秦腔》一定是要让全世界的观众都看到,不同的国家要剪不同的版本,比如美国和日本播出版本都会有所不同。

专家苛求“观赏性”

“把秦腔做成电视剧是所有秦人的愿望!”一听说纪录片《秦腔》,不少专家难掩兴奋,有专家还自豪地表示,上至皇帝下至乞儿,都曾与秦腔血肉相连,秦朝的军队,也是唱着秦腔征战天下;虽然唐玄奘生于河南,但他在万里取经路上,在田间地头经常听到秦腔,他哼的也应该是秦腔;鲁迅在西安讲学时,也专门去易俗社听秦腔寻根……

但这部纪录片怎么拍?来自“百年老店”易俗社、陕西戏曲研究院等各个文艺单位的专家学者们都表示:艺术性之外,观赏性上要大大下工夫!

原西安易俗社社长冀福记说,中国五千年历史留下了两个无法改变的东西:一是汉字,二是秦腔。日本大阪电视台就想拍一部秦腔的纪录片,但最后还是感到力不从心,最终只拍了“古都剧社”。一位女性专家建言:即使是文献纪录片,也是给老百姓看的。现在的秦腔,风格也在变化,过去的阳刚之气柔化了,女性化了,这些都应该记录进去。来自西北大学的学者表示,如果把秦腔搬上荧屏,就应该充分调动电视艺术手段,在画面上也要洋气、亮丽。最近中国京剧院的《杨门女将》就给人一种很不错的感觉。《秦腔》若拍得好的话,画面完全可以与张艺谋的《英雄》媲美。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