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绝唱之九》日月交辉满天霞——秦腔大青衣郭明霞

尚洪涛

如同《霸王别姬》之于京剧的梅兰芳,《花为媒》之于评剧的新凤霞、《花木兰》之于豫剧的常香玉、《梁山伯与祝英台》之于越剧的袁雪芬,《天仙配》之于黄梅戏的严凤英一样,提起秦腔《赶坡》(秦腔《五典坡》一折),戏迷自然想到的第一人就是秦腔大青衣郭明霞。用西北人的话说:那可是“把式”(行家里手之意)。

最早听到郭明霞的声音是在少年时代,当时家门前不远处的县农场的大喇叭一段时间白天反反复复的播放着两个秦腔折子戏,一个是肖若兰的《藏舟》,另外一个就是郭明霞的《赶坡》,作为一个文化生活相当贫乏的农村孩子,这些无疑是最好的精神食粮,一个委婉缠绵、一个泼辣奔放,一个是落难女子情窦初开的故事,一个是苦情怨妇被荒唐男子无情戏耍而机制应对的故事。不过,听起来都是美的享受。听着听着,竟然将戏词烂熟于心,心想着什么时间能够亲眼看看她们的演出就好了。当时,父亲担任县文工团的领导,剧团邀请来咸阳人民剧团的郭明霞表演《赶坡》。那是“文革”结束不久,群众被压抑多年对文艺的渴望和对名角的仰慕如同爆发的山洪,据父亲说演出场场爆满,站票席人都满了。虽然是剧团子弟,我却无缘到剧场去看演出,可郭明霞三个字却深深刻在脑海。

后来,有了自己的一台小小的红色收音机,经常在周末和夜晚电台的戏曲节目里聆听各个剧种的艺术家的演唱,陆陆续续的听到了郭明霞的《铡美案》、《四贤册》、《五典坡》、《三娘教子》、《屈原》、《秦楼案》、《卖苗郎》、《三滴血》、《二进宫》、《法门寺》、《包公三看蝴蝶梦》、《打金枝》、《清风亭》、《庵堂认母》、《党的女儿》、《江姐》等等。

随着自己对戏曲认识的加深,才知道,这些戏大都是以青衣应工的戏,秦腔叫正旦。青衣大都是以唱功见长的。秦腔早起没有坤角,旦角也都是男子扮演,上个世纪早期秦腔三大男旦“秦腔正宗”李正敏、“西北梅兰芳”王天民、还有和他们势均力敌的何振中都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声腔艺术,尤其是李正敏的敏腔,是秦腔青衣后来竞相效仿的榜样,到了秦腔第一位名坤角孟遏云的出现,逐步实现了从男旦到坤旦的声腔过度,孟遏云特有的高亢明亮、纯净清脆的嗓音在唱法上还有男旦的痕迹。到了郭明霞时代,她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借鉴歌剧等兄弟剧种的唱腔,郭明霞独创了一种被称为弹颤音唱法,这种唱法有一种特殊的魅力,高昂浑厚、音域宽阔、气息饱满、吐字清晰、喷口有力,声情并茂、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听后回味悠长、韵味无穷。她和同时代的肖若兰、余巧云、李瑞芳、马友仙、郝彩凤等等、实现了秦腔女性声腔逐步完善和提升。郭明霞的声腔的尤其适合关中妇女的气质。所以他塑造的王宝钏成为无可取代的经典。

再后来,有了电视,在荧屏上看到了郭明霞的演出,第一印象还是有点震惊,尤其是看到《赶坡》,王宝钏在寒窑苦守苦熬18载,应当是瘦弱的,郭明霞有点富态,不像一个困苦的乡间妇女。后来看到孟遏云和肖玉玲的《探窑》在外形上似乎更像王宝钏,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觉得王宝钏就是郭明霞,郭明霞就是王宝钏。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够在剧场亲眼观看郭明霞的表演。

1993年10月9日晚上,在西安易俗社剧场,我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亲眼目睹了郭明霞这位艺术家的风采,看的正是她的拿手戏《赶坡》。

《赶坡》是秦腔传统保留剧目《五典坡》中的一折,京剧叫《武家坡》,京剧、河北梆子、评剧、川剧、晋剧、蒲剧、扬剧、广东粤剧等都多将这个本戏列为保留剧目。这一段写的是唐代薛平贵从军西征、陷于西凉,十八年后返回故里,遇到妻子王宝钏与五典坡前,岁月沧桑“少年子弟江湖老”,薛相貌大变,宝钏见面不识,薛赶至寒窑告之实情,并叙别后经历和相思,宝钏穷困潦倒,无有菱花镜,端盆清水照容颜,顾影自叹“老了老了实老了,十八年老了王宝钏”,昔日红粉佳人如今两鬓斑白。夫妻相认,此戏生活情趣浓郁,深受戏迷欢迎。

当日,由于意外耽搁,到剧场戏已开演,平日甚为冷清的剧场竟然座无虚席,过道亦有加凳,旁边空地上还站满了痴痴观赏的戏迷。

我庆幸自己终于可以和郭明霞在同一个空间呼吸了,尽管她在台上,我在观众席。当时年近花甲的郭明霞全然没有老态,她的王宝钏扮相端庄大方,举止优美典雅,一招一式极见功力,尤其是她那别具一格的唱腔和道白,具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同羊肉泡馍对于秦人,她的唱腔成了西北戏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凡是有秦腔的地方,就又郭明霞的戏迷。

郭明霞1938年7月出生在高陵区(原来的高陵县)邓家源的一个贫寒的农户人家,在咸阳人民剧团当演员的四哥郭维民,每次回家总要教她一些唱段。天资聪颖,一学就会。从小热爱文艺的郭明霞经常参加学校的宣传活动,曾排演过小节目《兄妹开荒》、《穷人恨》、《打虎记》等,在其中担任了主要角色。她人虽小,但作戏认真,深受群众喜爱。1953年人民剧团去三原演出,团长马耀先听了郭明霞的几段清唱后,十分欣赏,答应让她参加人民剧团。十四岁从艺,练功已有一定困难,但她不怕吃苦。由于嗓门好能以声夺人,启蒙戏《四贤册》便一炮打响。为缩短与老演员的差距,她加倍努力,勤学苦练,在杨安民、田寿易老师的苦心教导下,很快排出了《铡美案》、《五典坡》、《法门寺》等剧,一下子出了名。人们戏称她为“一毛八”(当时戏票两角,单郭明霞一声唱就值一毛八)。她在《屈原》中演蝉娟,牢记屈原对蝉娟说的“若要自己比人强,就要本领强。”在导演的指导下,起早贪黑,不惧寒暑,硬是练出了一身过硬的本领。终以那浑厚饱满、韵味十足的嗓音,唱红咸阳,唱红陕西,唱红西北五省。入团几年间,许多戏中都由郭明霞担任主要角色,《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五典坡》中的王宝钏,《游西湖》中的李慧娘等,她都演得形象鲜明,真如其人。这是由于她能体验角色,在演技上精益求精,才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和专家的肯定。1956年她主演的《丰乐园》等剧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获演员二等奖。 1957年她饰演《四贤册》中的赵月娥。1958年演了《党的女儿》、《社长的女儿》等几部现代剧。《党》剧参加了西北五省汇演。这些戏都由省电台录音、中国唱片社制作唱片。1959年她参加了陕西省赴京演出团为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在《三滴血》、《后三对面》中,由她和比她成名早的秦腔名家孟遏云、肖若兰等合作扮演了李三娘和秦香莲。演出时受到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的接见,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随后,又随团到南京、上海、广州、福建、广西、昆明等十三个省、市巡回演出,处处走红,“郭明霞”三字也传到了大江南北。

但是,郭明霞的艺术道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56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期间,一些人听不惯她的唱腔,认为是“用洋嗓子糟蹋秦腔”,郭明霞并没有灰心,她向陕西省歌舞剧院的老师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又向秦腔老前辈虚心求教,使自己的演唱保持浓郁的秦腔韵味,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方法。在她去世之后,她的学生张宏认真地传承了她的演唱方法,有幸成为秦腔首批非遗传人。

笔者还曾经到咸阳人民剧团拜访过郭明霞,那是在1993年,笔者写的几篇报道郭明霞演出的文章陆续在报刊发表,就专程去给她送报纸。记得那是一个秋日的午后,阳光灿烂。笔者辗转来到郭明霞的家里,在一户不大的居民楼房间,郭明霞拿着火红的马海毛用竹签在编织围巾。客厅向阳的地方摆满了各种花草,几乎占据了大半地面。见到笔者,她急忙放下手中的活,执意要给我煮面条吃,我反复强调自己吃过了,她才作罢。其亲切和蔼犹如一位慈爱的妈妈。

此后,多次在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节目中看到郭明霞清唱和录像。也在一些综合晚会上看到她的身影。1999年10月,听说郭明霞去世了,我怎么也不相信,她的年龄并不大啊,才61岁,正是许多艺人的成熟阶段。记得肖玉玲在位于骡马市的家里曾经亲口告诉笔者,60岁她才真正知道怎么演戏了,60岁正是一个戏曲演员的黄金时期。真是天妒英才,梨园悲歌。

秦之声在郭明霞去世之后做了一期专题节目,我有幸作为嘉宾,抒发了对这位杰出的秦腔表演艺术家的哀思。

作者介绍

尚洪涛,曾经做过教师、现在是《西安晚报》摄影记者。自嘲为新闻民工、戏痴。喜欢摄影、旅游、观影、阅读,生活中少不了看戏、听戏、拍戏,关注文化、娱乐、考古等。认为写作是神圣的事情,偶尔写一点自己有感觉的东西。曾获得中国新闻奖、陕西新闻奖,西安新闻奖奖以及各类大奖30多次。

郭明霞弟子张虹

郭明霞弟子张虹

甘肃梅花奖得主窦凤琴主演的《赶坡》

青海梅花奖得主屈巧哲主演的《赶坡》

陕西梅花奖得主李娟主演的《赶坡》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