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戏曲自光绪十六年(公元1876)传入新疆,迄今129年了。
当年,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于1876年率领包括陕甘籍部队在内的清军驱逐阿古柏入侵者时,招幕了部分秦腔艺人随军服务,从此秦腔戏曲传到了新疆各地。
清朝末年,随着陕甘移民来疆,部分秦腔艺人流入新疆。他们大多是走街串巷,敲着梆子,操户卖唱,行乞讨要。
平时唱小戏,遇到节日就联合部分艺人为民间庙会化装演出大戏。通常演出的是折子戏《走雪山》、《三回头》、《三娘教子》、《祭灵》、《碰碑》等剧目,曾传庙会剧场出现了“观者如堵”的盛况。
辛亥革命后,新组建的乌鲁木齐天山戏院和元新戏院正式营业演出。1939年新组建的新中剧院(现乌鲁木齐市秦腔剧团)有闻名西北的名家来此搭班合作演出,从而使秦腔传遍天山南北。
建园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新疆的秦腔戏曲迈向了明媚的春天。
大批秦腔新秀脱颖而出,著名中青年演员和强、熊目玲、崔宝善、杨新莲、全巧民、辛利民等秦腔艺人为秦腔戏曲无私奉献,使秦腔戏曲空前繁荣起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