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秦腔》,是作家贾平凹对秦腔文化的一次文学传播。其实,秦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早在烽火连天的战争时期,已经据守陕北而扬名八方。“创造这一影响”者,就是今年10月份刚刚度过70周岁生日的陕西戏曲研究院。

70年来,陕西戏曲研究院以秦腔、眉户戏、碗碗腔等形式演出了600多部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形成“磅礴、质朴、清新、缜密”的艺术风格。在全国戏曲团体中,这个数字非常突出,但了不起的不止是数字。集研究、创作、教学和表演于一身,下辖四个演出团体和一个研究部门的职能结构,使陕西戏曲研究院有别于普通的演出团体,成为全国“独一家”。

1938年,由毛泽东亲自倡导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呱呱坠地,几年间创下数千场演出纪录。这个“对革命有功”的艺术团体,全国解放后先是交给西北局,后由陕西组建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成为西北最大的艺术团体。这个剧院在创建之始,不仅得到了革命先辈的精神鼓励,还得到他们的物质支持。毛泽东曾经从《新民主主义论》稿费中拿300大洋,要求加强剧目建设。

作家陈忠实曾说自己受秦腔影响最大,在他的记忆里,“文革”结束后,陕西艺术恢复最快的就是秦腔演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实验剧场由任哲中演出《血泪仇》时,他曾晚上骑自行车30公里,到西大街实验剧场买票看戏……一种事业,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进步、文明传播、道义认知、价值建构等发挥作用,是衡量这一事业生存根基和生命活力的试金石。从诗人柯仲平到戏剧家马健翎、陈彦,从李正敏、李应真、任哲中、李瑞芳等中国戏曲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到今天活跃在秦腔、碗碗腔、眉户戏舞台上的李东桥、王新仓等“七枝梅”,在各个历史时期,陕西戏曲研究院艺术家们将戏曲事业与历史进程紧密相连,积极参与社会大众精神构建的过程,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70年风雨兼程,70年奔突演进,真正使陕西戏曲研究院立于不败之地的,就是这种开拓进取的“别样”精神品格。在中国戏曲史上,民众剧团对现代戏的拓荒功不可没。自民众剧团用民族戏曲之旧瓶装入现实生活“新酒”后,戏曲现代戏才步入用时装和当下生活语言演绎现实生活的创新轨道,先后诞生了《中国魂》、《血泪仇》等优秀作品。由过去的简陋窑洞走进西安文化路上的大院,由昔日露天演出到登上现代舞台,研究院一直把创作演出现代戏作为重中之重。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创作的现代戏总数超过百部,有影响的大戏足有五六十部,包括我国现代戏开山之作《血泪仇》以及《梁秋燕》、《杏花村》、《漂来的媳妇》、《留下真情》。另外,改编自传统戏的《赵氏孤儿》、《游西湖》、《金琬钗》也经久不衰,新编历史剧《千古一帝》、《杨贵妃》、《凤鸣岐山》更广受好评。新时期以来,研究院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剧目创作、理论研究、音乐改革、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大型原创眉户现代剧《迟开的玫瑰》(上图为剧照)荣膺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榜首,2008年,《迟开的玫瑰》、《杨门女将》先后入选“北京奥运重大文艺演出活动”就是一证。

位于文化路上的陕西戏曲研究院剧场是三秦大地文化生活的重要园地,每年近400场的演出,在戏曲市场并不景气的今天,格外引人注目。黑格尔说“戏剧是一个民族生活开化的产物,一个民族有了戏剧,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记者 刘琼)

(摘自 《人民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