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5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西北地方戏曲发展论坛上,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安康市文联副主席朿文寿提出构建大秦腔的概念。但他这个大秦腔,不仅是一般人所说的秦腔的博大精深、流传地域大、影响广泛,而且包含新、老两个秦腔。

在过去30年里,朿文寿主要干了一件事,就是把秦腔一分为二,然后又合二为一。这一分一合,可不是做数字游戏,不仅要改写秦腔史,也要改写京剧史,还要改写许多地方戏曲史。

调查汉调二黄发现秦腔历史差异

“文革”结束后,安康汉调二黄等传统戏曲恢复演出。但由于长期禁锢,许多人已对戏曲陌生。二黄演员出身的朿文寿在当地的《安康日报》上写文章介绍汉调二黄。这一写,使朿文寿出了名,当1981年要在安康举行首届陕西省汉剧汇演时,组委会给了朿文寿一项任务,让他调查汉剧在各地的流传情况及与当地其他剧种的关系。

就在此次调查过程中,朿文寿看到了1950年《人民日报》发表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的《西北戏曲访问小记》一文。程砚秋不仅是一位艺术表演家,而且是位很有思想的学者,1949年到1950年,奉政务院之命先后三次到西北考察戏曲。他在这篇文章中谈道,从清吴太初笔记《燕兰小谱》一类的书可以断定秦腔艺人魏长生唱法是很低柔的。现在的秦腔,唱起来却很粗豪,似乎不是当年魏长生所演的一类。后来无意中在残破的西安骡马市梨园庙里发现了几块石刻,从上面所载的文字中,得到一点证明材料。

程砚秋所提魏长生,曾经将秦腔带进京城,并引起轰动,王公显贵竟相交识。因其有过俗情节,引起清廷的极大震怒,遭到剿杀。在这种形势下,魏长生等只得南下长江流域,在安庆、扬州,甚至昆曲的发祥地苏州一带传徒授艺,直到最后返回四川老家。

朿文寿从1981年的《西安日报》上得知,程砚秋还有一篇题为《秦腔源流质疑》的论文,可他一时找不到此文。但从《西北戏曲访问小记》和有关资料,朿文寿得知,陕西现在流行的秦腔与过去的秦腔有区别,以前可能还有一种秦腔,而这种老秦腔可能就是现在被称为皮黄戏的汉调二黄。朿文寿决定把这一问题彻底查清楚。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