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银川秦腔剧团好几个演出合同都延期了。因为团长柳萍是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她正在北京开全国两会。缺了这位中国秦腔 “四大名旦”,戏就少了味道,观众非等她回来不可。为了协调演出,柳团长不得不一边参政议政,一边打电话“抓管理、促生产”。
对这情况,柳萍有喜有愁。喜的是,秦腔很受基层观众喜欢。愁的是,剧团面对的是最缺乏文化消费能力的基层农民进行演出,靠农村市场养活剧团70多号人,颇不容易。
银川秦剧团在全国是深入基层最勤的地方院团之一,2010年,剧团演出了238场。今年春节期间,全团还在甘肃、陕西等地进行巡回演出。“贵”为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得主,为了带着全团跑市场,柳萍自己仍然长年下乡演出。2月28日,她从甘肃环县演出回来,3月1日就进京开全国两会。
柳萍说:“秦腔在西北地区很受基层欢迎,全团每年下乡演出占到八成。虽然演出条件很艰苦,经常要睡老乡家的土炕,有时候连着几天洗不了脚。可演出的时候,广场上人山人海的观众那么捧场。我们在台上唱一句,上万人在下面喝彩。很有价值感。”
说到银川秦腔剧团的发展、秦腔的未来,柳萍并不轻松。“很多老乡连10块钱的票也买不起。别看我们一年演200多场,我这个团长一个月也就挣3000多元工资。”柳萍说,剧团是差额事业单位,团里新招的20多个不在编制的年轻演员要靠演出收入养活,排新戏要投入……最让她挂心的是这批年轻演员。不招新人,眼看团里青黄不接、后继无人。招了新人,又添了几十张吃饭的嘴。
“西北基层老百姓太喜欢秦腔,也太需要秦腔了。如果有人出钱,我团里一年能送戏下乡600场。问题是这些钱谁出?”3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参加政协妇联界别联组讨论,柳萍发言时建议,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秦腔艺术需要以演出市场为载体来传承发展,希望国家能给传统地方戏种一定的扶持,让老百姓都能看上戏。
开完联组讨论会,柳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接电话安排剧团工作:“给女职工一人送瓶洗发水,祝贺 ‘三八’妇女节。大家一年到头下乡太艰苦了。”听到新演员跟着从陕西聘来的老艺术家排戏“很给力”后,柳萍高兴得笑了。(记者 陈华)
(摘自 《宁夏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