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报道易俗社小剧场开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觉得研究中国戏曲不能不了解易俗社,二是我一直关注戏曲真实的市场状况,并在思考这个行业如何才能赚钱。我去的时候已听说了很多关于“天价秦腔”的负面报道。媒体包括民众的眼睛都盯着8000块的豪华包厢,认为这样高的票价脱离群众。我不以为然。
首先,8000块的豪华包厢是10-12个人的票价,平均下来每人也不过七八百元。这个价位比起国家大剧院等剧场的VIP价位来说可能还算便宜了。而普通380元每人的票价,在北京上海的剧场来说也是正常的。想想国家大剧院这样冠以国家之名的剧场都不以普通百姓的购买力为票价标准,我们怎么能要求曲江这样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呢?
其次,我们来算一下成本。小剧场翻新花费了1300万元,单位要求在五到六年内摊销。此外还有请戏的钱,水电费人员工资等等。而小剧场最多只有140个位子来分摊成本。高票价的背后是高成本。我之前也说过“戏曲演出的高成本和老百姓的购买力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扶植戏曲的最好方式是国家来补贴这个价差,真正地让利给观众给百姓。”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之所以能够以几十块钱的票价天天演秦腔,与政府每场予以5000块的补贴也分不开。
再次,市场营销学中有个概念叫市场细分。就像在北京有燕莎、赛特这样以瞠目价著称的高档商场,也有动物园这样淘便宜货的地方。都是卖衣服的地方,客户定位不同而已。据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雍涛介绍:“我们这里的受众定位是商务、政务接待以及高端游客。”所以,我们最该讨论的是秦腔是否存在或潜在这样的客户,而不是像你我这样的工薪阶层是否看得起的问题。秦腔是否有这样的客户我不敢说,因为我不是那个阶层的人,不了解。当初我听说北京厅堂版《牡丹亭》卖380-1980RMB一张票时,曾在网上质疑:“有钱有闲又有品的人哪儿找?”结果事实证明我错了。有钱的文化人或有钱装X的人大有人在。人家现在运营的蛮好,已经收回成本了。不过秦腔是否像昆曲般适合高雅,西安和北京的环境是否可比也需要探讨。但是做高端客户定价确实不能太便宜,因为这些人的消费观是这样的:钱不是问题,问题是不能便宜的显不出我的尊贵。
并且据我所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剧场天天上演秦腔,票价只有几十块,剧场里还有很多空位。这说明在西安,普通的戏迷是有地方看秦腔的,而且目前供大于求。说白了,现在绝大多数戏迷看白戏居多,无论票价高低他们都不会买票。既然如此,小剧场票价的高低和这些人又有何相关呢?
对于西安市秦腔剧院来说,虽然小剧场的受众定位于高端客户,但大剧场的演出还是面向普通戏迷的,且下属的三易社、易俗社两个演出团体常年在基层演出,因此也不能说人家脱离大众吧?我采访中,雍总表示如果小剧场盈利的话,利润将用于秦腔事业发展的再投入。如果是这样的话,高票价也算是杀富济贫的善举啦。
还有,关于有人担心“精品秦腔成为滋生公款消费、商业贿赂等腐败行为的温床。”我觉得如果官员和大款把钱“腐败”在戏曲上倒是好事。总比浪费在饭桌酒吧迪厅洗浴上好吧?
总之,我觉得在易俗小剧场的票价问题上,媒体过分渲染“天价”概念,加大百姓仇富心理,不利于社会和谐。戏票贵可以不看戏,房价油价菜篮子的价格才是关系百姓民生的!我们当用商业的眼光而非戏迷的感受来看待易俗小剧场的经营理念和受众定位。我还是那句话“不要把每一步前行都说成进步,但我们不能停止向前探索的脚步。”是非成败让事实检验吧,我们不要过早下结论。
以下是与我同去采访的实习小朋友的文章,乃我要求她完成的“作业”。孩子不懂戏对一些背景也没整明白但很有文采。不发表怕打击孩子积极性,故一并发上。文章仅带表她个人观点,有些内容和见解我并不苟同。
面对与出路
——议易俗社小剧场天价秦腔
作者:任艺华
水袖轻舒,一声哀怨,秦腔的繁荣与鼎盛铭刻在历史的宗卷之上,而今的秦腔已然有着唱不出的缕缕失落,道不尽的苍凉如水。当年簇拥在戏园子里的人群的画面随着时光荏苒间转换为零零散散的过客,秦腔你如暮年路者般蹒跚着前行,远方是你触不到的梅花傲雪,近处是你迈不过的高阶栅栏,在挣扎与希望中深陷困局,秦腔,拿什么拯救你?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旗帜下,易俗社秦腔剧团同样被推向市场,人要吃饭戏要发展,生存压力大过天,在这样一种内衰外压的情况下,易俗社小剧场重新装修,打造了高端秦腔剧院。八千的包厢费更是引起了不小的社会争议。
笔者认为,商业化的运作,是秦腔推向市场后不可逆转的的走向。至于商业化能否拯救秦腔,抑或炒作之后是否还是真的原滋原味的秦腔,其实答案昭然若是,不能,文化在商业的框子里发展,必然会脱离它原有的轨迹和失去气场味道,过多沾染了钱财气息的唱腔是不能保持清明灵透,但是商业运作却一定是当下延长秦腔生命线的唯一选择,是一条不怎么样但必须走的生路。
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普通戏迷对此的抱怨,过于高的消费使得小剧场抛弃了他们,大众媒体对此的批判,认为草根艺术喊出了人参价格,其实都有些过于偏激,这件事发生有它必然的缘由,天价包厢除了在商业化上存在盈利目的,也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由于对天价包厢注目而涉及到背后秦腔生存这一沉重主题上的关注,我们其实更应该探讨的是如何在商业运作中既能给予秦腔一条生道又能保住它原色的纯净。
另一个层面,涉及到具体的商业化前景问题,前文提到商业化是一条出路,但是用这样高价与炒作能否得到相应的回报,小剧场高价票能否卖出,现场能否火爆,这种商业形式能不能为戏曲打开一扇门,这些除了与投资方眼界调研,西安的市场情况发展有关,之外有很多不便细说的因素,那么其实这种形式的效果只能等时间来检验。
最后,对于戏曲而言,面对衰落现状寻找出路,是正确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多多少少的新生事物的失败也是必然的,戏曲人戏迷媒体以及商家如何把握自己的看法做法,使之能达到一个平衡让戏曲走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地方。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