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农村,不论是春夏还是秋冬,不论在街头巷口还是在农家小院,经常可以听到悦耳的秦腔。
盛夏时节,或在田间地头,或在林荫树下,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敲敲打打,吹拉弹唱,好不热闹。在深冬,这样的场面仍然十分多见,但由于天冷,戏迷大都在庭院户舍或是娱乐室内演唱。那豪放的曲调,随着瑟瑟寒风,不断传向远方,给路人增添些许惬意。春秋季节,秦腔表演更是火爆,因为那是唱秦腔的最好时节。这时天气不冷不热,人们没有炎热或寒冷的困扰,嗓子不紧不松,唱起来轻松自在、自然动听。
秦腔艺术源远流长。在过去,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走进关中八百里秦川,随便叫上一个人都能唱上三五句。就连三岁的娃娃也会拉个架势,不清不楚地喊上几句。平日里,放羊娃甩着鞭子唱,男人们扛着锄头唱,妇女们手握擀面杖唱,家家都有戏迷。一些原本不爱听戏的人也会受家人影响,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秦腔这个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就这样代代延续,久盛不衰。
现在的农民已从过去的自娱自乐发展到组建业余演出队进行集体演出,逢年过节都会演大戏。各村各寨时常传出悠扬的秦腔乐曲和人们欢乐的笑声。有时一天的体力劳动过后,人们乏困无力,可是只要吼上几句秦腔,什么疲劳、烦恼、饥饿,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学唱秦腔不容易,往往一个折子戏的角色要练上好几天。为了学好秦腔,提高技艺,很多村子都成立了乐班。有些老年人不识字,就让自己上学的孙子逐字逐句地念台词、读剧本,直到自己熟记为止。有的戏迷为了熟练掌握板胡拉奏技巧,手上磨出血泡,裤子磨出洞,也从不叫苦连天。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如今逐步过上好日子的新时期农民,富了口袋又富脑袋,纷纷利用业余时间组建剧团。剧团从唱大戏到扭秧歌、举办文艺晚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演出体系,成为受农民欢迎和喜爱的“土剧团”,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咱老百姓的剧团”。
“土剧团”为老百姓唱出了新思路,唱出了大变化。某村一位支部书记曾这样感慨地说道:“村里自从组建业余剧团以来,无事生非、打架滋事的现象没了,人们开始注重学文化、学技术,比发展、比贡献,人人都忙着改善居住条件,美化生活环境,创造富裕生活。秦腔唱出了好村风,也唱出了好光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