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黑色字体部分为陈孝英先生(百度百科介绍选摘:陈孝英,1962年毕业于西安外语学院。历任西安外语学院教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社会科学评论》副主编,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喜剧世界》主编。著有专著《幽默的奥秘》、《喜剧美学初探》、《苏联文学史》,译著《托翁轶影》等。论文《论王蒙小说的幽默风格》获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论文三等奖,译著《幽默理论在当代世界》获全国第二届图书金钥匙纪念奖)发表于2006-7-9的《实现“新的综合”创立新的风格》一文之摘要,中的红色字体部分为金戈批点文字。特此说明。
丑角是中国戏曲中出现最早的行当。漫长的艺术实践使丑角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成为戏曲五大行当中最丰富、最生动的一个,加之它与广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最为贴近,易于传达普通民众之心声,因而又成为最具人民性、最受人民欢迎的一个行当。【丑角一般说的都是大白话、使用村言俚语较多,故幽默而亲切,最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但奇怪的是,这样一个最出色、最有观众的行当长期以来却备受冷落。在人们心目中,丑角似乎只能做“绿叶”,当“调味品”,甚至只能插科打浑。【冷落丑角的不是老百姓、不是观众,而是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及戏曲编剧、院团领导等。群众日思夜想地盼望着有新的、好的丑角戏欣赏,可就是不见有新作排演,只有那么几出或几折老掉牙的丑角戏年年演、月月演、天天演、人人演,演到老百姓都倒背如流了···】时至今日,历年“梅花奖”得主据说已逾300,其中丑角演员却屈指可数。孙存蝶晋京演出盛况空前,说明戏曲丑角无论就反映生活的广度、深度,还是艺术表现的手法、技巧,都有其与众不同的价值,特别是在改造戏曲程式,将戏曲推向市场方面,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让人笑的或让人哭的小戏或折子戏最具市场优势,而且排演成本低,易于传播、推广、普及,文化部门应该制定政策鼓励这一类剧作的编、排、演,不要把精力、财力、人力都集中到大制作及拿大奖上,弄出一堆得奖无数而老百姓不买账、难普及的所谓正戏、大戏!】,那种忽视、轻视甚至鄙视丑角的观念需要切实纠正,振兴丑角已成为发展民族戏曲艺术的一项当务之急,必须尽快列入议事日程。【陈先生发此呼吁在2006年,距今5年过去了,事实告诉人们,肉食者并未将“振兴丑角”看作“发展民族戏曲艺术的一项当务之急”,更未“列入议事日程”,“忽视、轻视甚至鄙视” 丑角的做法于今更甚,依然置有识之士的大声疾呼于不顾,热衷于大张旗鼓炮制大制作、大笔投入谋大奖、大吹大擂祝“大捷”,实在令人大失所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