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戏剧团演员李宏,不满四十岁,从艺30年,演过近五十本戏,并获得2007年第三届中国戏曲红梅大赛金奖,2008年被秦腔著名艺术家李爱琴收为弟子,2009年5月成为秦腔名家流派李派传承人。

在戏剧团,大家都称李宏是戏痴。一个“痴”字,概括了她30年舞台生涯的不懈努力。李宏说:“我是戏台上长大的娃娃,出生在三秦大地,生来就是为秦腔而歌。”

李宏出生在陕西乾县。李宏小的时候特别爱哭,但是每当听到秦腔,或者听到锣鼓一响,她马上就安静下来了。邻里乡亲都说这娃将来肯定是个唱戏的料,从小就会听戏。受父亲耳濡目染,李宏不知不觉就爱上了秦腔。到了五六岁时,李宏已经表现出了非常高的演戏天分。能够模仿很多唱段,而且上台时大大方方从不怯场。在她七八岁时就时常在家里和父亲对唱。198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考入乾县戏曲学校,1989年她又幸运地被甘肃省灵台县秦剧团录取。2005年李宏从灵台县秦剧团调到了西宁市戏剧团。虽然那时已经35岁了,早过了一个演员的黄金年龄,但李宏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从县城到城市,只是生活环境的改变,不变的是对艺术的追求。”

30年修炼成李派传承人

“李宏属于那种既有天赋,后天又很努力的演员,她的成功是必然的。”西宁市戏剧团团长说。2007年,李宏主演的《司文郎》一举夺得了中国戏曲界的梅花金奖,她开始向艺术的更高殿堂迈进。2008年,她对秦腔艺术的执著终于博得了著名秦腔艺术家李爱琴的偏爱,收她为徒,并排演了全本《周仁回府》。

2007年,李宏凭借着在新编剧《司文郎》《打镇台》和《陆游与唐婉》等中的出色表演,迎来了她秦腔艺术生涯的一个高峰。戏曲界有关专家评价说:在二十多年的秦腔艺术生涯中,她紧紧抓住“情”字,把剧中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不同情感和内心的激烈冲突真挚细腻、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而且在汲取秦腔艺术丰富营养的同时,又把民族、流行歌曲的一些发声、行腔的特色,融入秦腔演唱之中,唱腔高亢嘹亮、声情并茂而又洒脱细腻,在表演艺术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今年5月她被陕西省振兴秦腔委员会评定为秦腔名家流派李派传承人。

感知与升华

李宏说秦腔艺术是真情的感知、体会升华。让她记忆最为深刻的事有两件:其中一件事是,1989年她到灵台县秦剧团,发现当地人非常热爱秦腔,一次到静宁县下乡慰问演出,当地群众生活特别困难,但是当听说有秦腔戏时,好多人早早就在戏台下面等起来。一场戏下来,她的演唱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李宏因此也声名远扬。之后的十多天演出中,群众奔跑几里地,争相给她送鸡蛋送水果。当时看到人们对秦腔的那股狂爱劲,她非常受感动。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秦腔传唱到群众的心里,那几年中,每年她都要下乡演出四百多场次。

另一件事是,2007年,李宏既要排练新剧《司文郎》,还要照顾儿子,连原先每天给老家父母打一次电话也改为了三天打一次。2007年6月27日,她给家里打电话怎么也打不通,第二天中午终于打通了,父亲说家里电话线路不好,问到母亲,父亲说去邻居家问事了,之后一直没听到母亲声音,她觉得很是纳闷。一个多月后,她在和父亲的一个朋友的通话中才得知母亲因高血压患了偏瘫,在咸阳住了一个月医院,为了不影响她排练,父母就没告诉她。现在每每想到这件事她就感到很痛心,感谢父母对她事业上的支持。

在2007年获得梅花金奖之后,李宏除了繁忙的演出和行政工作外,更多时间放在了对秦腔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方面。“秦腔是最基层的大众艺术,就要有适合自身发展的机制来保障。目前传统剧种都面临着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困惑,秦腔也不例外。新人少、新剧本少,人才培养手段单一,市场化意识淡薄,秦腔本身创新渠道的种种限制,都是眼下制约秦腔发展的瓶颈。”今年10月16日,西宁市戏剧团将要为李宏举办个人专场演出,让我们祝愿李宏在秦腔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朱涛)

(摘自 《西海都市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