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粹”京剧到中国梆子戏“鼻祖”秦腔,再到陕西地方戏眉户、碗碗腔、阿宫腔;从戏曲服饰、头饰到化妆、包头、甩水袖,再到经典唱段欣赏、教唱。一堂生动有趣的传统戏曲示范讲座于日前在国色天香戏曲摄影工作室开讲,与以往不同的是,在下面认真听讲的都是些蓝眼睛、高鼻子的“洋学生”。
洋学生体验“中国戏”
据了解,这些“洋学生”都来自一家名叫“这里是中国”的家庭式中国文化体验工作室,这家工作室征集一些居住在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或者中国人体验传统文化。工作室负责人郭沁华告诉记者:“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往往限于吃饺子,用筷子和戏曲,但是再深一些就不了解了,而我们又不希望跟他们从戏曲历史、流派开始讲,所以就采取这种互动的方式,让他们很自然地感受。”在现场记者看到,为了让这些外国人能够亲身体会和感受到中国戏曲的表演和艺术魅力,现场的化妆老师为一位来自芬兰的女孩演示了戏曲中的“包头”技巧,虽然化妆师已经“手下留情”,但这位外国女孩子依然觉得头痛,当老师告诉她真正的戏曲演员会比现在扎得更紧时,这位名叫安琪的芬兰女孩表示难以理解,但同时也对中国的戏曲艺术有了更多的感受和敬佩。当化妆师最终为她画完妆之后,现场所有人都被戏曲脸谱的独特艺术所吸引,纷纷拍照留念。与女孩子对戏曲的化妆与服装感兴趣不同的是,男孩子们则对唱戏更有兴趣。来自西班牙的小伙夏巍,是汉语专业的留学生,他用流利的中文说:“比起服装,我对这种中国音乐更感兴趣,今天第一次听秦腔,开始有点刺耳,我以前听过京剧,但是专门给游客看的演出,不是很地道。”而来自美国的中文名叫唐永恩的访问学者,在听到记者说秦腔是中国的摇滚时,一边打拍子一边笑着说:“对,一开始我觉得有点吼叫的感觉,现在觉得它也有节奏。”
弘扬秦腔不拘一格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戏曲艺术备受大众喜爱,由其衍生而出的戏曲影视剧、戏曲动漫不仅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更为古老艺术的传承与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些年,戏曲主题摄影在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异常风行,可在戏曲土壤肥沃的大西北却一直难见其踪影,以至于很多专业演员、戏迷票友纷纷“舍近求远”。于去年8月成立的国色天香戏曲摄影工作室便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更为追求个性的戏曲圈外人提供了一个了解传统艺术、亲身过把戏瘾的平台。
据工作室负责人刘勇介绍,国色天香绝不只是拍摄一些戏曲剧照,最重要的是想通过种种尝试,让传统戏曲再次走入大众视野,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展示出来。“陕西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戏曲艺术更是魅力无穷,无论是唱腔、表演、服饰、头饰,还是化妆、包头的过程,都非常吸引人。这次我们专门为对中国传统戏曲感兴趣的外国朋友开设了‘中国戏曲示范讲座’,浅显易懂地为他们讲解、展示戏曲的美。”在开设讲座之前,国色天香已成功举办了数期戏迷聊友会,京剧票友、越剧迷、秦腔迷,以及对传统戏曲充满期待的圈外人,共叙情谊,畅谈戏曲发展。据了解,国色天香戏曲摄影工作室还将陆续推出“陕西戏曲界老一辈艺术家风采展示”、“秦腔梅花奖演员风采展示”等一系列公益活动。工作室负责人表示,戏曲是中国最传统、最优秀的文化之一,它的传承与普及不仅需要专业队伍的奋斗,更需要热衷戏曲的圈外人关注与参与。(记者 黄小春)
(摘自 《三秦都市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