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开吼、论坛开讲。8月30日,中国秦腔发展兰州论坛又在金城大剧院开讲。“继承传统”是记者在论坛上听到的频率最高的词,几乎每个专家都在发言中不断提及。可是在采访中我们却了解到,流传数百年来演出依然遍布甘肃境内每一个乡镇的秦腔,在舞台上能够演出的传统剧目近百年却从700本减少到20多本,我省的秦腔“菜谱”大大缩水。

旧时班社能演700多本戏

继承戏曲的传统,就不得不说到继承传统剧目。记者了解到,有着百年历史的天水西秦鸿盛社,可以演出的剧目多达700本以上。民国时期曾活动在庆阳、董志塬、泾川、灵台、固原等地的“任兴社”,能演出的剧目就有《捉放曹》、《华容道》等400余本。而这些剧目流传到今天,又剩几何呢?

活跃在民间的秦腔剧团和业余班社,目前能够演出多少本传统剧目,没有了解到确切数据。但省内的专业秦腔剧团,据统计显示,目前他们能够演出的传统剧目只有二三十本,最多的只能演四十本左右。如甘肃省秦剧团,过去能演传统戏至少50多本,现在只能演传统戏20多本,兰州市秦腔剧团现在能演的传统戏只有30多本。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秦腔剧团能够演出的传统剧目较少,而且很多秦腔剧团演出的传统剧目大部分都相同,如《铡美案》、《周仁回府》、《窦娥冤》、《赵氏孤儿》、《五典坡》、《赵飞搬兵》、《玉堂春》等。省内专家对记者说,一本戏就好比一道菜,如果“菜谱”上的菜花样繁多,挑选的余地就大,很自然地就会受欢迎,如今可看的剧目的确太少了。

观众热捧传统剧目的背后

本届秦腔艺术节上,以新创剧目和现代戏为主,旨在储备剧目。可秦腔艺术节作为戏迷的盛会,很多老戏迷对秦腔艺术节上光演新戏,不演老戏反应很强烈。记者了解到,真正掏钱到剧场里看戏的戏迷,都愿意看传统剧目,这不仅仅因为戏迷们都以中老年人居多,一些年轻戏迷在接受采访时也说,看戏要看老戏。在省内秦腔剧团的演出统计中,传统剧目的演出场次,明显多过新创剧目和现代戏。传统剧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多过新创剧目和现代戏。大部分的新创剧目和现代戏投入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可连彩排加起来演出也就十多场。

观众为何热捧传统剧目?一位专家说,戏迷以中老年人居多,都是听着传统剧目长大的,这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传统剧目本身具有无可替代的艺术魅力,也是受观众热捧的主要原因。而我们现在的新创剧目和现代戏,很多首先从剧本上来说就不成熟,先天不足造成后天营养不良,导演也被戏称为“飞机导演”,坐着飞机满天飞,十几天排秦腔、十几天排越剧、十几天再排京剧……曾被媒体誉为“敢为天下先”走在戏剧改革潮头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裴艳玲,在开幕式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现在新排的戏大多急功近利,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这是糟蹋前辈留下的艺术。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现在已有很多秦腔剧团在抢救性发掘传统剧目,如清水县秦剧团挖掘出了甘肃传统秦腔剧目《蛟龙驹》(四本)、《汴梁图》、《斩白袍》、《摘星楼》、《紫霞宫》等10本。(记者/张燕 实习生/强慧丽)

(摘自 《兰州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