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当代价值、世界意义,必然包括对“文以载道”的重要文化传统予以承继、弘扬。戏曲在发展历程中,一直用高台教化和艺术熏陶,将历史文化、世俗情感实现民众共享,发挥着“戏以载道”的作用。近日,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的秦腔经典剧目《三滴血》百年纪念演出在京津冀三地进行,所到之地让人无不“热耳酸心,血气为之动荡”。易俗社本次巡演带有鲜明的“戏以载道”的精神标识,对戏曲的传承、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戏以载道”,是易俗社生来就有的精神传统。西安秦腔剧院下辖的易俗社成立于1912年,被田汉誉为“可与莫斯科大剧院和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鲁迅曾为易俗社题写“古调独弹”匾额,其创立者是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与多名社会贤达,其成立之初就以“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社会教育”为目的。易俗社的诞生,就是“戏以载道”精神的突出体现,这种精神传统应该成为优质“遗产”,不仅易俗社自身要重视,也值得戏曲界予以借鉴。拿此次巡演来说,行程紧凑,任务繁重,搭台演出、开研讨会、办讲座、为业余剧社辅导……整个团队不辞辛劳“连轴转”,不畏挑战。如果没有为剧种、为戏曲发展的使命感,如果没有剧团带头人对易俗社传统的继承,是做不到的。这种精神传统,也是促进戏曲的繁荣所需要的。
“戏以载道”,需要扩大社会影响力。服务群众,戏曲才能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形成全社会重视戏曲、关心支持戏曲的生动局面。即便经典剧目,也需要在社会各个层面提高知名度。这次巡演,西安秦腔剧院充分发挥了“易俗社”和《三滴血》的双重品牌效应,进行推介宣传。试问有多少个剧目能持续演出100年?有多少剧团能存在100年以上?我们所要提炼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不正蕴含在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当中?某种意义上,易俗社和《三滴血》已经成为秦腔的“标识”,秦腔又是西北地域文化的“标识”,在这方面挖掘捕捉宣传点和受众的兴趣点,必是成功的。引申一步,各个院团若能在这方面做深入的分析、研究,相信都能找到准确的传播和文化定位。
“戏使道彰”,需要找寻到有效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在国家已经出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下,易俗社把握进京机会,充分利用在京高校、名校众多的资源,在有限时间内对传播秦腔做了“最大化”的努力。除了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易俗社先后走进北京大学、北京戏曲职业艺术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演出,并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四中进行了戏曲行当展示与学术讲座。戏曲进校园,不仅利于戏曲传播,也有利于学子提升文化素养,这种“双赢”何乐而不为?所以,广大戏曲院团应调动进校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各方要激发各级各类学校引进戏曲演出的积极性,为戏曲传承发展打造牢固的阵地。此外,这次巡演顺利开展,不仅有赖主办方、承办方的全力支持,也得益于多方面的援手。在京戏剧专家、文化学者倾力帮助,他们凭着对戏曲艺术的深情,共同为《三滴血》进校园铺平道路,为易俗社的发展建言献策。这也提醒我们看到戏曲发展所要依靠的雄厚力量都有哪些,并珍视和激发这股力量。
“戏以载道”,离不开精品创作意识。曹禺称赞《三滴血》中“错认”一场戏,可以和莎士比亚剧作媲美。该剧直接嘲讽了“尽信书”式的教条武断作风带给普通百姓的苦难悲怆,至今仍有强烈的感染力。但经典就不能改吗?其实,《三滴血》百年间几经修整。这次演出的版本也做了调整,巡演期间,剧团又分别从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两个方面召开了两场研讨会,收集专家对该剧的建议。精品是不断修改、打磨出来的,是与时俱进的,做出符合当代审美的调整,正是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新时代,戏曲迎来发展春天。但要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戏曲人仍须做更多探索。“戏以载道”是戏曲艺术发展的一个内在动力,且经典剧目有着典范意义,努力让更多经典作品活跃在舞台上,是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好方式,也能催生更多有时代价值的优秀新作。盼望像《三滴血》百年巡演这样的个案四处开花,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