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秦腔”是自1983年就提出的口号,而直到现在,秦腔的振兴之路依旧在不断地摸索和探寻之中。9月1日上午,当数十场秦腔剧目在半月来在古城西安各处剧场演出的时候,第五届秦腔节“西北地方戏曲发展论坛”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循环院一楼报告厅“开讲”。秦腔的发展成为与会专家学者讨论的重点,如何走出创新之路,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观众的厚度

“主办方很聪明,他不看你奖得的多少,他只看你这个人的观众的厚度……专家对你的评价再高,你奖得的再多,你把你得的奖先放下,对不起,我要的是观众”。

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张新生在其发言中,这样引用演员李小锋在参加完甘肃庆阳县的一场秦腔名家演唱会后的感慨。

观众,无疑才是秦腔生存和发展下去的根本。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剑理对农村的演出市场做了调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樊娟在其文章中认为,秦腔首先应该关注农民。戏曲作家应该走进农民的生活,写出能够“进入到农民记忆中”的秦腔,同时可以借助秦腔回归传统文化。

同时有专家提出,应该将秦腔艺术与旅游业结合好,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创作。也有专家在研究了秦腔在互联网的传播现状以后,认为网络传播拓展了秦腔的传播途径,改善了秦腔的生存环境,扩大了受众范围。

西安艺术研究所王东升认为,秦腔应该与其它艺术形式结合,寻求更多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动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打造秦腔文化,如在城市雕塑中加入秦腔元素成分来宣传秦腔。

如何面对80后、90后



当下秦腔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观众的断代,不仅是陕西一省的问题,青海、新疆、甘肃等地学者的论文中也均有提到。而如何让秦腔面对80后、90后的观众,也成为很多专家探讨的热点之一。

“年轻人的视野不是祖辈的某个乡村,也不是父辈的某个城镇,而是整整一个地球村。”张新生在发言中如此来描述这些新兴观众的不同。如何面对80后、90后的观众,如何在新的艺术环境下生存,许多专家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

“无论你花多少财力、物力、人力,能在舞台上展示比用高科技3D技术制作的《阿凡达》更多的景象吗?”张新生认为,花大量资金投资舞台背景是有些走过了头。

而有专家提出,现在对年轻人秦腔爱好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秦腔进校园、进课堂这一层次上,让年轻人接触了,而如何让他们喜欢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有专家认为,可以应对年轻观众“快餐式”欣赏心理,创作出一些演出时间不超过一个半小时,而在内容、审美习惯上更为适合年轻观众的精短秦腔作品。 秦腔如何面对80后、90后的观众,依旧还在探索之中。(记者 沈三)

(摘自 《城市经济导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