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都学会唱京剧,从今年开始,教育部在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江西、浙江、甘肃等10地区试点“京剧进课堂”。虽然这一试点在一些地区遭遇质疑,但却给我们陕西人带来了一些启示。
质疑:京剧在南方“水土不服”
“京剧进课堂”试点目前正遭遇“冰火两重天”。叫好的人认为,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普及,京剧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就应该发扬传承,而且“京剧进课堂”所选剧目也都是经过专家反复研讨的。这些称赞之声多来自京津地区,作为京剧艺术的“根据地”,这里原本就有众多票友和戏迷,可谓是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
越往南方,对“京剧进课堂”的质疑声越多。因为南方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戏,像上海人学沪剧、广东人学粤剧,都比学京剧要容易和亲近许多。京剧作为国粹,能否替代地方戏种进入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课堂,就成了一个问题。而且除了京津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的中小学生学唱京剧,其师资也成问题,因为很多音乐老师都不会唱京剧,又何谈给学生教授?如果老师自己都对京剧不感兴趣,又怎能引领学生爱上这一国粹呢?“京剧进课堂”在南方地区的“水土不服”是显而易见的,遭遇质疑也就在所难免了。不过,好在这项工作只是试点,并非全面推广,这也就让“京剧进课堂”有了完善和补充的余地。
启示:能否也让秦腔进课堂
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陕西并未划在“京剧进课堂”的试点地区之列,但和包括京剧在内的传统戏种日渐衰落一样,陕西的秦腔也同样面临着戏迷匮乏的尴尬局面。我们不禁在想,比照“京剧进课堂”的模式,能否也让“秦腔进课堂”呢?
同一问题,由不同人群回答,答案各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校长对记者说:“秦腔进课堂,本身没有什么不好,让更多的孩子了解本土文化艺术的魅力,是件好事。但这件事的操作难度有点大,如果因为老师教法不当而让学生厌烦了秦腔,实在是得不偿失。”
知名戏剧导演何红星则对“秦腔进课堂”保持乐观态度:“只要给孩子一个戏剧环境,就可以让孩子喜欢上秦腔。”何红星执导的大型秦腔电视栏目《秦之声》已经多次举办过少儿戏迷比赛,他说:“这些小戏迷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登台能唱秦腔的小戏迷最小的也就五六岁,生长在陕西的人就是秦人,秦人就应该会唱秦腔。而且秦腔并不像一些人想得那么难唱,我们搞了几次大型秦腔晚会,每次结束时,上千名观众都一起高唱‘祖籍陕西韩城县’,大家都唱得有板有眼。所以,对于会说陕西话的孩子,唱秦腔并不是件难事。”
呼吁:别让秦人后代疏远了秦腔
当成年人在为中小学生制定“音乐课程表”的时候,孩子们又是怎样的反应呢?昨日放学时,记者就“秦腔进课堂”对我市南郊一所小学、一所中学的学生们进行了随机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对“秦腔”这个词语都感到很陌生,很多孩子从没有认真地听过一次秦腔表演,他们对“秦腔进课堂”的态度模棱两可,全听老师的安排。而一些中学生则对“秦腔进课堂”很不认可,认为秦腔是老年人的喜好,他们没有兴趣,但如果学校非要开设秦腔课他们也不反对。
很多中小学生从未接触过秦腔,自然无从感受秦腔的精髓与魅力。秦人的后代如今渐渐疏远了秦腔,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实。曾经为大学生开设秦腔欣赏课的著名秦腔演员李小锋说:“别总要求孩子们会唱秦腔,在目前的状况下,这有点强人所难。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懂得欣赏秦腔,知道戏曲唱、念、做、打,知道生、旦、净、末、丑的扮相,学会欣赏才能有兴趣。我们老说兵马俑、羊肉泡、秦腔,这是代表陕西文化的。我到德国演出,曾经被请去专门给一所中学上秦腔鉴赏课,那堂课我从化装开始展示,一直到最后登台演出,完整地展现了秦腔表演的各个环节,很受德国学生的欢迎。现在很多孩子满脑子都是‘电脑’,头脑里压根儿就没有‘秦腔’这个词,这种现象不改变,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要亡羊补牢,给孩子们补上这一课。”(贾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