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记者常方圆)演《飞将军李广》,他就是报国无门、不堪凌辱、愤而自杀的悲情英雄李广;演《满江红》,他就是威武、洒脱、一身正气的岳飞;演《西京故事》,他就是坚韧、淳朴、肯吃苦的乡土知识分子罗天福……谭建勋,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秦腔须生名角。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10月18日晚的演出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河北师范大学真知讲堂上演新编秦腔、碗碗腔历史剧《李十三》。演出前,谭建勋一丝不苟地走台排练,细究每一个演出细节。“我怕演出完成不好。”走进大学校园演戏,让谭建勋倍感压力,他深知,要让更多年轻人喜欢戏曲,戏曲才有未来。
演了40多年戏,越演越怕
不只是这一场“怕”,从艺半生荣誉等身的谭建勋说:“演了40多年戏,我现在是越演越怕”。
谭建勋的“怕”来自对角色把握的严谨、对演出质量的高要求。怎么演才更真实?怎么演观众才能看得懂?怎么演观众才能记得住……演过的角色越多,谭建勋琢磨的问题就越多,琢磨的问题越多,他的“怕”就越多。
怕观众不喜欢戏,就从创作上多下功夫,传承加创新,让传统戏曲也能满足时代新要求。
《李十三》以陕西省历史文化名人、清代剧作家李芳桂的人生命运为线索,讲述了李芳桂关注民生,为民写戏,最后以身殉戏的故事。碗碗腔是陕西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李芳桂一生致力于戏文编创和碗碗腔的革新与创造。为展现他传奇的一生,《李十三》采用了人扮演皮影演唱碗碗腔的戏中戏手法,舞台效果颇为新颖。
“秦腔与碗碗腔的结合是一种创新,我在表演时也打破了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方式,融入了更多现代化的表演手法。”谭建勋说,为让更多年轻观众喜欢看戏,他在唱腔上不断突破,“都说是‘吼秦腔’,一个‘吼’字,体现了秦腔的豪迈,但给现在的观众演戏,不能再靠吼了,声腔要‘收’,但还必须有秦腔的‘味儿’。”
为戏而痴,每个细节都要经得起推敲
怕演不好戏,就从自己身上多下功夫,努力学、努力练,让台上的自己能禁得住台下观众的审视。
《李十三》中,谭建勋以须生行扮演清装戏,这是完全没有先例可以参照的。正式排演《李十三》前,谭建勋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实地采风、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唱腔哪一句高、哪一句低。没有髯口、水袖、厚底靴,仅一条大辫子和长衫,步伐怎么走、手势怎么做、辫子怎么甩,都要经得起推敲。”谭建勋说,他反复咂摸李芳桂的人物特点,想把人物内心的情感演出来,让角色打动观众。
“一生爱戏、为民写戏。演好李芳桂,既不能太传统、也不能太现代,要找到其中的平衡点。”说起李芳桂,谭建勋立即入了戏,摇着头、摆着手,眼睛时而眯成一条缝、时而瞪得似铜铃,“李芳桂是普通农民出身,又是举人。演得太‘文’不行,演得太‘粗’也不行,他身上又一种对戏的‘痴’。”
为戏而痴,是剧中的李芳桂,也是现实中的谭建勋。“先做人,后演戏,活到老就要学到老,而且要用心去学,不能有杂念。”谭建勋说,自己之所以演戏演得越来越胆小,是因为他渐渐明白,演戏演的其实是一种文化,戏曲之路没有顶峰,学海无涯,艺无止境。
10月18日晚,新编秦腔、碗碗腔历史剧《李十三》在河北师范大学真知讲堂上演,谭建勋饰演清代剧作家李芳桂。 记者葛彪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