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 三秦网讯(记者 成东丽)9月10日上午,由陕西秦腔流派传承发展中心和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陕西秦腔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秦腔大师刘毓中》新书发布会在交大博物馆内隆重举行。
陕西省、市文化界知名人士钟明善、苏育生、李爱琴、冀福记、郝振易、许德宝、康少易、张晓斌、贺林、雍涛、雷开元、侯红琴等出席了今天的发布仪式。
刘毓中先生是近代秦腔史上杰出的秦腔表演艺术大师,他于1912年进易俗社学艺,师承其父刘立杰及李云亭、陈雨农、高天喜等先生。1928年参加秦钟社,1931年组建新声社,演出于陕西、宁夏、甘肃等地多年,1946年后任教于明正社、晓钟剧校等班社,1950年重返易俗社。他善于博采众长,勇于革新创造,艺术功力深厚精湛,戏路宽广,尤其擅长于“衰派”老生,京剧大师马连良称其为“衰派一绝”。在长达70年的舞台生涯中,创造了以“精、气、神”为表演理念的性格化、感情化、意境化的表演艺术,世称“刘派”,他的艺术风格对秦腔须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5年,陕西秦腔流派传承发展中心成功举办了一期“刘(毓中)派艺术传承班”,由刘派艺术传人桑梓、郭葆华传授了3出刘派代表剧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为了及时地总结和宣扬刘毓中先生的表演经验、流派中心组织编撰了这部演艺文集,这对于秦腔的传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发布会上,该书主编张振秦向与会人员介绍了该套丛书的成书过程。秦腔研究专家苏育生在发言中对该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该书是了解和研究秦腔演艺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多年来提倡“振兴秦腔”应做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对加强和深入研究秦腔流派、特别是秦腔艺术传承规律必将起到很大的作用。易俗社原社长冀福记在发言中称《秦腔大师刘毓中》为彰显和证实秦腔的辉煌和历史地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交大博物馆馆长赵大良、流派中心孙伟华部长分别代表活动主办方致辞,孙伟华部长在答谢辞中提到:“流派中心已举办了三期“秦腔流派传承班”,今后我们还要继续举办下去,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把秦腔流派的传承工作做好、做踏实,这是我们做为一名秦腔演员的本份”。
戏曲流派,是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必然产物。
秦腔是一个古老的剧种,历史上曾经涌现出许多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他们风格各异,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不乏开宗立派的艺术大师,如生行的润润子、李云亭、刘立杰、刘毓中、郗德育、沈和中、苏哲民、靖正恭等,旦行的陈雨农、党甘亭、赵杰民、李正敏、王天民、何振中等,净行的田德年、李可易、耿忠义等,丑行的马平民、苏牖民、晋福长、汤涤俗等人,他们艺术精湛,造诣高深,对后来的秦腔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在其生前或身后,也曾被冠以某个流派的称谓,如润润子的“张派”、郗德育的“郗派”、李正敏的“敏腔”、何振中的“何腔”等等,但是这些流派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渐渐被人遗忘了,这其中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一个剧种,能产生流派的先决条件是它必须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秦腔的历史很悠久,之所以没有形成实际意义上的艺术流派,是因为它在艺术上没有完全定型,也就是说它的体系还没有完善。秦腔的发展好比小农经济,是顺其自然的,保留了民间文化的特性,自生自灭,艺人没有文化归属感和责任感。相比较而言,京剧在形成之初,也保留了这种民间文化的特性,但随着宫廷文化的渗入和文人墨客的介入,京剧很快提升了自身的品味和自信,一些京剧艺人开始自觉地着力于京剧体系的构建和探索。在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崛起之前,京剧也有一些流派,但这些流派在数十年之后也渐渐销声匿迹了,这种情形与秦腔极为类似。而不同的是,京剧的这些旧的流派是被新的流派取代了,而秦腔则一如既往,继续着原始的发展状态。京剧自“四大名旦”和“四大须生”以后,表演体系正式建立,以后的发展则在其基础之上循序渐进,萧规曹随。反观秦腔,在京剧表演日趋完善的同时,它还在寻找自我完善的道路上一直苦苦地“求变”着。
求变,意味着革新。然而,戏曲的革新从来不是以推翻和颠覆旧有的传统为代价的,它必须遵循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这个前提下,对以往艺术经验的总结和整理显得尤为重要,这将是一切艺术发展的根本。秦腔并不缺乏求变的演员,最缺乏的是自觉的演员和有文化责任感的演员。民国是秦腔的鼎盛时期,然而没有一个演员能有梅兰芳那样的自觉度和责任感,这是个最能形成秦腔表演体系的时代,但历史跟我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我们错过了。直到上世纪80 年代后期,关于秦腔流派的话题才算正式被提上日程。然而,物是人非,很多老艺人已经离开人世,整理和总结他们的艺术经验变得遥不可及。虽然在1993 年由省文化厅给已故去和健在的一些著名演员颁发了秦腔流派证书,但由于流派表演理论的整理和挖掘没有及时跟进,给流派的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的流派在流派创建人去世之后,传承进程即进入停滞状态,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危险。这一现象的造成,与这些流派缺乏表演理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也为了秦腔流派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2014 年9 月28 日,在陕西省文化厅的支持下,陕西省秦腔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李淑芳发起成立了“陕西省著名流派研究中心”,旨在挖掘和整理秦腔流派的表演经验和表演特色,填补秦腔流派缺乏理论支持的空白。通过走访流派创建者和他们的弟子、传人,以及热衷于秦腔流派研究的专家学者和知名票友,通过他们对自己的艺术实践的总结、对流派艺术的感悟和体会,最大限度地记录和总结这些宝贵的艺术财富,为流派的传承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可供借鉴的经验。
刘毓中先生是近代秦腔史上杰出的秦腔表演艺术大师,他于1912 年进易俗社学艺,师承其父刘立杰及李云亭、陈雨农、高天喜等先生。1928 年参加秦钟社,1932 年组建新声社,演出于陕西、宁夏、甘肃等地多年,1946 年后任教于明正社、晓钟剧校等班社,1950 年重返易俗社。他善于博采众长,勇于革新创造,艺术功力深厚精湛,戏路宽广,尤其擅长于“衰派”老生,京剧大师马连良称其为“衰派一绝”。在长达70 年的舞台生涯中,创造了以“精、气、神”为表演理念的性格化、感情化、意境化的表演艺术,世称“刘派”,他的艺术风格对秦腔须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去年,流派中心成功举办了一期“刘(毓中)派艺术传承班”,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今年又值
刘毓中先生诞辰120 周年,我们出这本文集,一是对他的表演艺术做一次尝试性地总结,二是借此怀念这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
秦腔传承任重道远,流派的传承更是我们继承优秀的秦腔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项任务。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绵薄之力,使秦腔的传承走得更好、更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