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遏云(右一)与梅兰芳夫妇在一起

孟遏云,女,生于1923年,长安县斗门镇人。父亲孟光华是易俗社第二期的学生,工须生。

  她9岁随父学秦腔,15岁时已小有名气。她不仅是近现代秦腔舞台上最早的女演员,而且在艺术上创造了男旦转向女旦的制高点和里程碑……

孟遏云那天下午4点出门,长期雇着的黄包车夫早早等在门口,等她一坐稳,车夫和往常一样,拉着车往剧院弓腰小跑。这是1949年6月下旬的一天,红极一时的秦腔坤伶孟遏云因战乱停演两个月后,又重新回到舞台上。30多天前,西安刚刚解放。

解放前后那段时间,孟遏云的生活并没有太多变化。西安解放当天,孟遏云呆在家里一天没出门,她花110块大洋买来的养妹孟小云胆子比较大,跑到莲湖公园看小人书。

登台 在陕开辟先河

孟遏云不但在陕开了男女同台演出的先河,还创造了男旦转向女旦的制高点和里程碑

如今在西安,能说清孟遏云经历的老戏迷已经不多了。能够见到的资料里,对孟家解放前的情况只勾勒了一个大概轮廓。

1912年,时任陕西都督府修史局总纂的李桐轩、同盟会成员孙仁玉一起创建了易俗社,“编演新戏曲,改造新社会”、“不专以营业为目的”、“以补社会教育之缺陷”,拉开了“启迪民智”、“移风易俗”的新秦腔帷幕。

易俗社的成立,改变了陕西人对梨园行当“恶劣淫秽,败坏风俗”的印象,也吸引了一批家里贫困又苦于没有出路的青年前来学艺。孟遏云的父亲孟光华是易俗社第二期学生,工须生。

1923年,孟遏云出生。在比较开明的易俗社学习过6年,孟光华决定不给女儿裹脚,并让她学唱秦腔,而此前台上所有角色都由男性扮演。

以往的戏曲界,女演员又称坤伶。秦腔自古不设坤伶,认为女孩唱戏对戏班不吉利,而孟遏云9岁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开始学秦腔,很快就能自娱自乐演出一些剧目。

真正想登台,遇到了大问题,没有剧社愿意收女演员,连“移风易俗”的易俗社都不接纳。孟光华不得不领着孟遏云到外县搭江湖班子。

1932年冬天,三原县城隍庙的老戏楼,汽灯沙沙的喷气声和一阵开场锣鼓后,从绣花帐幔后面迈着细碎云步上台的竟然是个小姑娘。

小姑娘一亮相,台下黑压压的人群顿时没了任何声响。当小姑娘“奴本是峨眉山白蛇修炼,修就了五百年白衣大仙”清亮的唱词一出口,台下就爆起了叫好声。

登台的小姑娘就是孟遏云,天生一副好嗓子,台风又端庄雅丽,小小年纪就有大家风范,一唱就唱红了关中。孟遏云的出现,不但在陕西开了男女同台的先河,还在艺术上创造了男旦转向女旦的制高点和里程碑。

成名 厄运接二连三

孟遏云自身天分加上俏丽的外貌,往往唱到哪里便红到哪里,但当红之时往往就是厄运降临之时

那个时代,坤伶首次在秦腔舞台上出现,必然引起关注,加上自身天分和俏丽的外貌,往往唱到哪里便红到哪里。但当红之时,往往就是厄运降临之时,对坤伶来说,这几乎是个定数。

据孟的养妹孟小云回忆,上世纪30年代末,孟遏云正值妙龄,已经红遍了陕西。军阀马步青听说后,把孟遏云邀请到甘肃武威自己家里唱戏,白天唱戏,晚上以打牌为由,把她留在房内,逼其就范,并将孟遏云软禁起来。

孟遏云当时是父亲孟光华的独女,被软禁到马步青家后,她为了缓解父亲的孤愤忧思,用110块大洋买下马步青佣人赵奶奶家的孙女,送到父亲那里做养女。孟家给养女取名孟小云,后来专唱小生。“马步青家跟皇宫一样,院落很多,姨太太也多,我被卖到孟家后,经常去看姐姐孟遏云。马步青自己抽大烟,强迫姐姐陪着抽,姐姐因此染上了烟瘾。”孟小云回忆。

孟小云偶尔能见到马步青。这个军阀比较胖,留两撇胡子,有时穿军服,有时穿便衣。马步青看戏有个怪癖,喜欢让舞台上同时出现双生双旦,比如演《白蛇传》,喜欢两个白娘子和两个许仙同时上场;有时兴起,会要求戏班在一出戏里多出现几个花脸。

三年后,孟遏云以母亲病重、回西安探望为由,逃回西安。

1943年秋天,孟遏云跟随父亲到汉中天汉剧社搭班演出,被国民党汉中航空第八总站少校马桂芳看中。那天,孟遏云在后台化好妆正准备上台,突然有人递上一个帖子,让孟遏云演完后到马公馆参加堂会,有小车在门口等候。汉中天汉剧社的社长听说后,连忙在后门安排一辆汽车,孟遏云刚演完,不等马桂芳的人来接,立即从后面乘车逃离。

不久,西安一个国民党官员又看上了孟遏云,孟遏云不从,对方以孟遏云抽大烟为由,把她关进了监狱,家人变卖了所有房产加上以往积攒下来的钱财,才将其救出。

解放 专心从事表演


  孟遏云多次赴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出,也曾随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在战壕里演出

1949年解放,坤伶在舞台上取得了和男伶相同的地位。随着秦腔舞台上大批女演员的出现,坤伶一词早年特别区别于男伶的意义也逐渐淡化。

对于孟遏云来说,再也没有军阀、政客的追逐和欺压,可以专心表演秦腔。

1951年,孟遏云成为易俗社的副社长。她戒掉烟瘾,和一个唱秦腔小生的结了婚,专心唱戏,主演的《探窑》、《火焰驹》等红透西北。田汉、梅兰芳等人都对孟遏云的戏颇为赞赏。

1954年,作家叶圣陶来西安欣赏孟遏云的演出,并在当年的《戏剧报》第二期专门写下这样的评论文章:“听她一句一句唱下去,你心中再不起旁的杂念,惟恐错过了一丝半毫的愉快跟享受,哪还有工夫想旁的?“她的声音那一转,转一转之后又像游丝一样袅上去……”

解放后的10余年里,孟遏云多次赴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出,也曾随同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在战壕里给战士们演出。“演着演着,美国人的飞机就过来了,扔下几颗炸弹就走”,孟遏云后来给同事们说。

养妹孟小云,此时在戏曲界已经崭露头角,1953年也成为易俗社的演员,常与姐姐同台演出。

解放后的戏曲界,并非一点变化也没有。除了继续唱传统戏,有的剧团开始摸索着唱现代戏。

史料记载,刚开始唱现代戏,由于没有太多可借鉴的东西,演朱德总司令的往往是花脸演员,背上扎着锦旗,戴上长髯,手提关公刀,上场先自报家门:“我,总司令朱德者是也”;演周恩来的演员则身穿诸葛孔明的“八卦衣”,手里摇着鹅毛扇。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