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看来,传承文化传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政府的职责,与个人生活离得挺远。其实,传统文化浸润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在社区舞台上吼秦腔、佳节将至制春联、把民族图腾纳入现代服装设计……
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正是在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生活的水乳交融中得以延续,也让我们不管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汉苏武在北海将苦受尽……”一声沧桑高亢的秦腔仿佛从空旷的戈壁传来,赢得在座观众阵阵喝彩。1月4日,银川市金凤区通达北街的居安家园小区社区活动中心正在上演秦腔《苏武牧羊》,表演者是“晨曦青年艺术团”。
如果不仔细分辨,你可能想不到台上的这群演唱者竟是业余演员。他们都是来自山区的打工者,靠着一股子痴迷,将古老的秦腔艺术唱进社区、广场和农村。
“秦腔让我们感受到工作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去年12月21日下午2点,“晨曦青年艺术团”乔迁新址后第一场彩妆演出,艺术团的组织者张秉刚忙得不可开交。
3个小时里,业余演员们为戏迷献上了《黑虎坐台》《别窑》等多个秦腔传统剧目。
“演得非常好!他们就是我心中的大明星。”从6公里外的光明小区骑电动车赶来听戏的70岁回族老人何占露激动地说。
3年的发展,“晨曦青年艺术团”已经有了一批固定“粉丝”。家住西夏区顾家桥7队的雷尚仁大爷便是其中一位。“每周能听这么一场戏,感觉很幸福。”雷大爷笑言自己喜爱秦腔60年,但是过去一直只能通过电视看,3年前在三角公园第一次看到艺术团的表演,便一直跟着听,几乎场场不落,算是“晨曦青年艺术团”的铁杆戏迷了。
在固原,秦腔几乎是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即使是山区里的农民,论起秦腔都能说出个渠渠道道。
2010年年初,一批从固原来银川的务工者凭着对秦腔的爱好,组建了“晨曦青年艺术团”,一唱就是3年,如今艺术团已吸收成员30多人,平均年龄37岁。“绝大部分都是宁南山区来的务工者,从小就接触这门传统艺术,我们对秦腔不只是爱好,简直是痴迷。”艺术团团长李琴说,“让我们感受到工作之外还有另一种生活方式。”
采访时,团员们自豪地展示了他们获得的一些奖项:2012年被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评为“一星级社会民间团体”,2013年获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举办的“银川市首届周末梨园大舞台展演”三等奖。
“传承传统文化有这样一份痴情就很好”
白天,李志仁是长庆苑小区的一名保安,晚上,他是“晨曦青年艺术团”的板胡手,周末,则是社区戏曲舞台上的“明星”。
9年前,他来到银川打工,开车、搬砖、拌水泥……苦活累活啥都干,孤独时,陪伴他的只有那把从小练习的板胡。
“我爷爷、爸爸都拉板胡,以前自己拉着玩。离家打工之后生活单调乏味,每次听说哪有摊儿就自己找过去玩。现在有了自己的团,像是找到了家,有了归属感。”李志仁说。
也正是这一份归属感,李志仁调换的几份工作,几乎都与艺术团变更地址有关,之前他在金凤区的紫云华庭小区当保安,后来长庆小区为团里临时免费提供了一间120平方米的活动室,他就到小区当保安。
“走在一起是缘分。”李琴2009年“入的道”。那时,她每天带着母亲到公园散步,陪她听其他老年人唱秦腔,“慢慢地,自己听着听着也喜欢上了,跟着学,一次偶然的机会登台唱了一段,师傅说不错,我就开始认真练。”
宁夏区秦腔剧团老演员吴永祥是李琴学秦腔的引路人。吴永祥退休后经常在公园听戏,见李琴嗓子好,便开始教李琴唱腔、动作、表演技巧等,半年后,李琴“出师”,与同乡组建了“晨曦青年艺术团”。
由爱好而相识,到组成固定的排练小组,再到成为一个小艺术团。张秉刚笑言:“大家都痴迷秦腔,都有共同提高的想法,就想干脆组织起来,搞出个名堂。”
最初组团的8个人凑了2800多块钱,买了音响设备,团员刘强把音响设备带在私家车上,到哪搞活动就拉到哪。
后来,艺术团联系到三角公园广场,算是把场地固定了下来,每周六下午2点半活动,从公园的电表箱接电,场所一固定,观众就渐渐多了起来,艺术团的名气在老戏迷中间慢慢传开,慕名而来邀请他们进行专场演出的越来越多。
2010年,艺术团演出30多场,2013年演出60多场,演出最多的时候,观众达到了近千人。“其实像我们这样的追梦者还有很多,传承传统文化有这样一份痴情,就很好。”李琴说。
“让文化传播主体多元化是个不错的思路”
“艺术团的成长与发展,有努力也有机缘。” 张秉刚说。
团里的很多成员都曾在广场文化中碰到退休的专业秦腔演员,被指点一二便能突飞猛进,在业余爱好者中脱颖而出。“他们是推广秦腔最好的宝藏。” 张秉刚介绍,艺术团刚成立时,只能清唱着玩,后来要演出必须排戏,《黑叮本》、《二进宫》这些古戏,都是请80多岁的杨文辉老师等人教的。
文化部门和街道社区也来支持,艺术团陆陆续续参与了文化部门的展演活动,拿到一些经费补助,让团员们信心大增。不过,眼前的路,仍然有不少的困难。
首先便是场地问题。过去一直在三角公园演出,但是冬天天气太冷,没法进行户外表演,凑钱买的各种设备,也没有场地存放,只能分散放在团员家中。“现在这个临时场地在三楼,很多上年纪的老年人到楼上来看戏,爬楼梯腿脚很不方便。”
另一个问题是资金缺口。张秉刚为记者算了笔账,广场公益演出经费,政府每场平均补助700—800元。艺术团每场演出的服装租金200元,演出人员交通补贴每场10到20元,算下来,也就没有什么结余。由于没有收取任何会费,日常开销全部由团长李琴个人负担。
同时,3年前自购的音响等演出设备年久失修,音箱设备啸叫太大、伴奏的板鼓坏了、铙钹已破、胸麦哑音……而随着排练节目的增加,所需戏剧服装道具、设备租金只增未减。
“资金、场地、专业辅导、管理等一直是困扰这些民间团体的难题,这就不仅仅需要政府的力量,还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企业。”相关专业人士介绍。
“让文化传播主体多元化,这是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一个好思路,政府将通过机制创新来推动他们的发展。”银川市文广局副局长郭林说。
困难多、路还长,但“晨曦青年艺术团”的团员们却坦言,把千年的秦腔一直唱下去,唱到老,是每个人都不会放弃的梦想。
在居安家园社区,广告公司业务员田文俊饰演《别窑》中薛平贵。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