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疆人的一天”推送的是博乐市小营盘镇农民秦剧团演员曹雪艳。34年来,她用独特的“吼声”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秦腔送进了各族群众的心中。

亚心网讯(记者冉波)拿起锄头是农民,开上出租车是的姐,穿上戏服是演员。34年来,50岁的曹雪艳活跃在全疆各地的舞台上,用独特的“吼声”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秦腔送进了各族群众的心中。

2月22日一大早,曹雪艳就驱车赶往距离博乐市区18公里远的小营盘镇,为元宵节的社火表演做准备工作。

“头抬起来,胸挺直,声音要洪亮……”一进排练室,曹雪艳就迅速进入状态,看到有人动作不规范,赶紧纠正道。

曹雪艳是博乐市的一位的姐,也是小营盘镇农民秦剧团的一名演员。多年来,她一直义务给小营盘镇中心学校秦腔特长班的孩子们教秦腔。该学校校长张元治最初开设秦腔班时,心里是没有底儿的。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十几个特长班中,报名学秦腔的孩子最多,差不多有100人。

张元治找到曹雪艳来当老师,她感到十分荣幸,在她看来,没有什么事比这项工作更重要,更有意义。为此,她每周停工一天,驱车从博乐市赶到小营盘镇,给孩子们上课。

农民秦剧团演员曹雪艳

图为3月5日,曹雪艳在小营盘镇中心小学少年宫指导孩子们学秦腔。吴忠梅摄

这些年,曹雪艳没收过一分钱,还经常自己倒贴。对此,她坦然道:“我不图啥,就是想让博乐秦腔不丢失。”

长相清秀、聪明好学的张语嫣跟随曹雪艳学秦腔已有两年时间了,曹雪艳发现这个孩子对秦腔特别有感觉,就主动给她开小灶。如今,张语嫣的秦腔唱得已有模有样,她说:“学习秦腔,我收获了不一样的快乐。”

曹雪艳告诉记者,博乐的秦腔文化经历了高潮到低谷,再逐步兴起的阶段,作为一个16岁就开始学唱秦腔,热爱秦腔的戏曲人,她有责任保护秦腔文化,传承秦腔技艺。

曹雪艳回忆说,当时的小营盘镇农民秦剧团有40多名演员,其中很多人是专门从内地戏校招来的专业学生。她们不仅在博州各县市演出,还到伊犁州、奇台县、吉木萨尔县等地巡回演出,“北疆片区基本都演遍了。”曹雪艳说。

1987年,小营盘镇农民秦剧团遭遇解散危机,当地政府给他们划了一片荒地,让大家以农养艺。很多人走了,为了秦腔文化传承,曹雪艳选择了坚守。曹雪艳和“战友”在戈壁滩上,盖房子,修路,还一天到晚“不务正业”地到处唱戏。

1991年,曹雪艳嫁人离开了小营盘镇农民秦剧团,但她并没有放弃秦腔,仍坚持每天练习。2003年春天,秦剧团团长高奋祥决定继续组织大家唱戏,再度出山。这一年,已离开秦剧团14年的曹雪艳也回来了。

曾经的“盲流团”又成了“香饽饽”。博乐市很多村专门邀请小营盘镇农民秦剧团表演,曹雪艳记得有一次他们连续演了4天8场戏,吃住都在村民家里,演出结束了村里还专门为大家设宴款待。

“我从小学唱秦腔,这么多年了,早已离不开它了。”曹雪艳说。从那以后,她把跑出租当成了副业,唱戏成了主业,只要有演出或排练,她都风雨无阻来参加。

小营盘镇党委书记苏布塔说,正是有像曹雪艳这样人的坚守,才奠定了秦腔艺术雄厚的群众基础,滋润了当地农牧民,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