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而凝聚着民族魂魄、洋溢着英雄气概的《杨门女将》,更是一部国内多个剧种常演不衰的戏剧,剧中人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前赴后继浴血沙场的精神,感动、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在杨家为杨宗保贺寿的喜宴上,噩耗传来,宗保战死沙场。为报国仇家恨,余太君凛然挂帅,穆桂英继承亡夫遗志,勇当先锋。一门女将强忍悲痛,英姿勃发奔赴战场。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余太君率领的杨门女将,与穆桂英、杨文广母子里应外合,火烧敌营,一举歼灭了西夏入侵之敌。这是一部凝聚着民族精神、洋溢着英雄气概的戏剧。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出的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是根据范钧宏、吕瑞明改编的同名京剧本改编,在原作基础上做了重新梳理,故事更加凝练、集中,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主题更加鲜明,并突出了群体力量的展示。在音乐和导演手法上也做了新的探索,力求贴近当代观众的欣赏品味,丰富了舞台的视听感染力。全剧演出分为“寿堂”、“灵堂”、“校场”、“交兵”、“运筹”、“探谷”和“决战”7场。
《杨门女将》的古代传奇在中国家喻户晓,是宋代杨家将满门忠烈、前仆后继、忠心报国的感人故事之一。由于角色行当齐备、唱念做打俱全,京剧《杨门女将》上演50年来不断被各地方剧种移植。作为秦腔对此剧的首次搬演,同时又是小梅花秦腔团的首度亮相,如何创新编排是青春版《杨门女将》成功的关键。为适应秦腔艺术的特征,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彰显年轻演员群体的亮丽特色,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著名剧作家陈彦亲自担纲编剧。他在尊重传统、呵护原作的前提下对范钧宏、吕瑞明改编的京剧剧本做了重新梳理,紧紧围绕原作的精华部分,进行了小心翼翼的凝练,使故事更加集中,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精神更加张扬,群体力量的作用也更为突出。京剧原本11场在此次改编中被精炼为7场,且每场中都对人物、情节做出了细致的调整,使得戏剧节奏更加明快,更适合当代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口味。唱词充分显示出秦腔特色,念白中的许多方言为观众带来极强的意会感。为排好此剧,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特聘国家一级导演、上海越剧院艺术总监胡筱坪,上海京剧院导演王青等专家与院内艺术家们精诚合作,在音乐和导演手法上做了新的探索,融入多种现代元素,丰富了戏曲舞台的视听感染力。据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陈彦说,此次改编最重要的是维护传统,《杨门女将》本就是一部很利于展示群像的作品,在维护传统和经典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团里每个孩子的特点对人物和情节做出调整,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其次就是在保持秦腔艺术特点的基础上融入时代元素,从音乐、服装、舞美等方面尽量突出青春感。
小梅花秦腔团,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于2008年9月在该院第8期演员训练班基础上新组建的演出团体。对于小梅花秦腔团这100多名秦腔学员来说,出演青春版《杨门女将》可以说是他们的一次“成人礼”——小演员们那时平均年龄还不到19岁。这些孩子从十一二岁学艺,在演员训练班培训5年,奠定了坚实的传统戏曲基础,排出了多部大戏和数十个传统折子戏。而青春版《杨门女将》正是在他们临毕业之际,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专门为之量身打造的重点教学剧目。此剧2007年10月在古城西安隆重推出,乍一亮相便引起很大反响,收获一片赞誉,成为陕西地方戏曲舞台上的新亮点。在戏曲艺术亟待振兴的今天,一支舞台新军高调登场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单纯欣赏戏剧的范畴。观众在对演出报以热烈掌声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发现的惊喜和对秦腔事业后继有人的欣慰。为了训练队伍,检阅整体阵容,院长陈彦以尊重传统、呵护原作、保留精华的创作态度,对原京剧剧本做了一些谨慎的剪裁,又增加了《序幕》,以交待杨宗保的牺牲,避免了在剧情发展中叙事使节奏拖沓;增加了两位女将战死沙场的细节,以表现战争的残酷;在决战前夕众女将与穆桂英母子分别时,糅进了叮嘱不尽、依依不舍的唱段,使英雄更加有血有肉,闪烁出人性的光辉。二度创作在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也做了新的探索,借鉴了多种艺术元素,如群体舞蹈、蒙太奇式慢动作的设计以及整个舞台的调度;自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脱胎而来的主题歌贯穿始终等等,舞台呈现新意迭出。这些大胆的创造性改革丰富了舞台的视听感染力,贴近了当代观众的欣赏趣味,使“青春版”戏剧更加名副其实。
青春版《杨门女将》讲述的是杨宗保在葫芦谷中了西夏的埋伏,壮烈殉国。而他的家人正在汴梁为他准备庆祝五十寿辰,在寿宴上佘太君得知了孙儿的死讯,决意以百岁高龄挂帅出征,孙媳穆桂英更是肩负国仇家恨,毅然承担先锋官之职。宋军与番兵交战,首战告罄,番兵退守大营,意欲借天险与宋军成僵持之势,以趁宋军粮草危急时攻破宋军大营。穆桂英率七娘、文广等人将计就计夜探葫芦谷,在一位老人的帮助下找到栈道,在番兵后营放起火来,最后前后夹攻,全歼来犯西夏敌军。“生是杨家的兵,死是杨家的将……”大概是与这种苍凉和内心深深依托的某种东西产生共鸣,让观众难忍泪水。活泼喜庆的寿堂舞、飘逸肃穆的吊唁舞、英姿飒爽的花枪舞、刚劲激昂的大刀舞令满台生辉,12名身扎各色大靠的女将美轮美奂的出场亮相,炫目的靓丽和青春气息,整齐而强大的演出阵容,瞬间征服了场内观众的心,使人不禁心潮汹涌,热血沸腾,发出由衷地赞叹。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带来的青春版《杨门女将》,三位主演的平均年龄只有21岁,整个演出班底的平均年龄只有19岁。剧中魏艳妮饰演的佘太君,表演大气准确,饱含激情;嗓音宽厚洪亮,唱腔韵味浓郁;道白铿锵有力,台架稳重大方。孙艳饰演的穆桂英文武并重,刚柔相济;表演细腻到位,唱腔甜润清丽,动作干净利落。杨静扮演的杨七娘刚烈、豪爽,武打强劲有力。饰演杨文广的宋娣娣,精准地把握住了人物的身份、个性,活灵活现地演出了小将军独特的神韵,被上海戏剧专家赞为“全国最好的杨文广”。其他如身手不凡的杨运(饰马伕张彪),唱做俱佳的崔江(饰采药老人),形神兼备的花脸李江伟(饰西夏王)等小演员,也都显示出不凡的实力。与欣赏其他剧目演出时感受不同的是,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常常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愉悦,让人为之振奋,为之激动。孩子们英俊俏丽的形象,健美洒脱的身姿,全神贯注的表演,干净利落的武打,甚至精、气、神十足的亮相,都会激起台下强烈的反应。问世三年来,《杨门女将》走南闯北,已经演出200多场,不仅赢得了陕西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也得到了北京、上海、澳门、台湾、兰州、太原等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全部启用新人,在服装、音乐上都有创新,与京剧《杨门女将》相比,更具时代气息,对人物挖掘得更深,表演更加细腻。剧中不少细节也体现了改编者以崭新的人文精神对人性的强烈观照,因而突破了原剧中仅仅展示佘太君和穆桂英情感的大起大落、渲染舞台上的刀光剑影而忽略人物心理刻画的局限。全剧情节跌宕,出场人物个性鲜明,从寿堂惊变到比武出征,由敌焰嚣张到决战奏凯,演员唱腔优美、舞台场景生动、人物服饰华丽。饰演佘太君的魏艳妮甜润、高亢的嗓音和激情、豪迈的演唱,饰演穆桂英的孙艳形神兼备的表演,以及整齐新颖的群舞、干净利落的武打都都激起台下强烈的反应。青春版《杨门女将》的一个最大收获是对原作文学品位的提升。尤其唱词和对白的提炼,使剧作真正做到了雅俗结合,大雅大俗,大俗大雅,既赋予全剧充分的时尚因素,青春节奏,时代内涵,又达到了生活化、艺术化的完美统一。一支地方戏曲新军,一次经典剧目的崭新亮相,在为观众生动展现秦腔艺术魅力的同时,更让人们看到了秦腔的希望所在。青春版《杨门女将》从登台到谢幕一路都被观众的掌声所包围。强大的阵容、靓丽的造型、逼人的青春气息、扎实的艺术功底,使得整台戏不仅丝毫不见生涩,反而年轻而不失稳重、精致而不失大方。剧中扮演佘太君的魏艳妮和扮演穆桂英的孙艳,表演大气,嗓音甜润,唱腔清丽,显现出出众的实力。李江伟、杨运、崔江、宋娣娣等小演员的表演也可圈可点,惹人喜爱。《杨门女将》一经推出,便进行了多达60余场的高密度演出,每次演出带来的都是一次修改与打磨。在老师们的严格要求和倾力帮助下,小梅花秦腔团的全体学员刻苦努力,进步迅速。青春版《杨门女将》获得了从专家到观众的一致认可。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薛若琳表示,这部戏青春靓丽、朝气蓬勃,让我们看到秦腔艺术后继有人。作为秦腔艺术的接班人,这些年轻的演员已经具备了扎实的功底。以精品剧目树立形象,以开拓市场寻求发展,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相信这些年轻人今后会有更优秀的作品推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安葵说,整场演出中这些青年演员都精神饱满,这部体现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作品在他们的演绎下,既展示了秦腔的特点,也发挥了青年演员自身的优势,战争、人性、人情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尤其是戏的后半部分增强了悲壮色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008年当地时间11月14日上午9时,应美国总统艺术人文委员会邀请,国家文化部部长蔡武专程出席了在白宫举行的“站得更高”艺术人文奖颁奖仪式,与第一夫人劳拉一起为荣获该奖的中国项目——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演员培训班(即小梅花秦腔团)颁奖。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陈彦、省文化厅对外文化交流处副处长陆相林及小梅花秦腔团代表杨运上台领奖。中国驻美大使馆十分重视和支持这次活动,周文重大使在百忙之中特地来到白宫,参加了颁奖仪式。“站得更高”奖创始于1998年,由美国总统艺术人文委员会设立,旨在表彰和支持针对青少年的优秀艺术和人文项目,每年颁发一次,得奖项目将载入由美国总统艺术人文委员会出版的年度图录。劳拉· 布什任荣誉主席。2008年的获奖项目共有19个,除美国本土的15个外,还有中国1个,墨西哥2个,埃及1个。劳拉·布什在致词中对小梅花秦腔团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她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这个秦腔演员培训班项目十分杰出,它将普通的农村孩子培养成为优秀的青年艺术人才,并通过教育这些孩子成长,传承了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传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009年,小梅花秦腔团的青春版《杨门女将》作为“情系长安—两岸文化联谊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的一项内容,为台湾文化界知名人士演出,嘉宾们观看后,对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台中市陈志声先生还特地谈到,秦腔剧《杨门女将》表现的是宋朝杨家将精忠报国的历史故事,台湾同胞都知道这个典故,并表示希望2010年的大甲妈祖文化节能邀请秦腔《杨门女将》前去演出,以此落实和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经过陕西省台办、省文化厅等相关部门的积极协调,《杨门女将》终于成行。2010年4月下旬,作为陕西民俗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邀参加“2010大甲妈祖观光文化节”系列活动的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青春版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剧组,带着三秦父老的深情厚谊飞赴台湾,由此拉开了秦腔6台剧目大规模赴台湾演出的帷幕。自4月9日举行首场演出开始,至13日完美收官,《杨门女将》分别在台中县、台北县共演出4场,均受到热烈追捧。据统计,4月13日在台北的最后一场演出,观众竟然鼓掌多达91次。许多人都是连看几场,两位台中县观众在剧场看了,又追到大甲镇看露天演出。每场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用长达几分钟的掌声抒发着内心的感动。一位当地老乡说,你们的戏完美极了!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这部戏、这支队伍的高调登场,让人看到了古老秦腔的发展希望,传递出秦腔蓬勃向上的生命信息,也给戏曲工作者平添了努力拼搏的信心和勇气。给人们带来希望的更多的是对秦腔事业后继有人的欣慰,这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欣赏戏剧的范畴,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