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百年剧场——西安易俗社在停演10余年后,即将重装开放。日前,该剧场公布了重新开业的门票价格:普座380元/位,豪华包间8000元/间。舆论一时哗然。
作为风光一时的古老剧种,秦腔如今已不复当年风采,身陷困局。如何振兴,各方观点莫衷一是,打“天价牌”,显然也是其中一种手段。效果如何,还有待市场检验。
日前,记者走进这座百年剧社,探寻天价喧嚣背后真实的秦腔。
事 件
百年剧场开出天价票
西安易俗社创建于1912年,是著名的秦腔科班,也是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与莫斯科大剧院和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易俗社剧场原为清朝末年修建的一座专供达官显贵听戏的室内剧场,其后易俗社以重金购买并加以改造,于1917年投入使用。剧场历经3次较大规模的整修屹立至今,2006年被确认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易俗社剧场在西安老戏迷心中,就是一座艺术圣殿。”西安秦腔剧院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易俗社剧场负责人张武宏告诉记者,“但自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因为年久失修,剧场停止了一切演出。”
2005年,易俗社与三意社、秦腔一团、五一剧团合并组建西安秦腔剧院,后经体制改革,成立了西安秦腔剧院有限公司。2010年4月,西安秦腔剧院投资1300余万元对剧场进行修缮。目前,修缮工作已近尾声,今年4月1日将重新开业。
张武宏介绍,重新开业的易俗社剧场门票价格将定为:一楼普座140个,有6个为800元/位,其余均为380元/位,二楼6间卡座3000元/间(4—6人),2个豪华包间8000元/间(10—12人)。
回 应
打造高级秦腔会所
张武宏说,易俗社剧场被定位为“高级秦腔会所”,是“高端人士进行政务、商务交流的地方”,所以会有价格这么高的门票。
“秦腔在陕西的戏迷无数,但长期以来‘看戏的人多,买票的人少’。作为剧团剧院,也认为给一个人唱是唱,给一群人唱也是唱,所以哪怕不卖票,场子也要满。”张武宏说,“这种理念,其实是毁了秦腔市场。秦腔演员的收入主要靠走穴,演出主要是下乡演出,节目质量难以提高,秦腔也逐渐被指摘为‘粗鄙、低陋’。”
“我们就是要让秦腔回归高端消费市场,让人们真正认知秦腔的价值,让观众有种身份感。”张武宏说,票价是在考察了德云社、刘老根大舞台等知名剧场后敲定的,“既然可以有天价相声、天价二人转,为什么就不可以有天价秦腔呢?重装后的易俗社剧场档次绝对一流,8000元的豪包只有2个,配置全红木家具、高档地毯,看戏位置当然也是最好的。”
张武宏介绍,在西安,每年花费数万元看戏的秦腔爱好者比比皆是,但这些人不进剧场,而是去了“茶园子”。“为什么?因为在茶园子,他们可以享受在剧场里享受不到的服务,以及被人尊重的感觉。”张武宏说,“我们就是要把茶园子的这部分客人吸引过来。今后,能在易俗社剧场演出的都将是国家一级演员,追求的是名家名剧、原汁原味。只是会把剧目改编缩减到两小时内,让故事节奏更快些,以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
同时,张武宏承认,“天价门票”的推出也希望引起社会关注。“剧场十几年没有演戏了,已经被很多人淡忘,我们想通过讨论,让人们知道这个地方。”至于结果,张武宏不敢断言:“这是我们第一次走到市场的最前端,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就用一年时间来试验吧。”他表示,如果此路不通,打算瞄准旅游市场,“可以接待旅行团,一是参观,二是请他们看半小时的戏。每唱完一段,就告诉游客为什么要这么唱,表达的是什么,这对争取年轻观众应该是有帮助的。”
质 疑
大众的艺术还是大款的艺术
“这么高的票价接受不了。”记者在西安街头随机采访了几位普通市民,他们异口同声地说。
某企业老板刘先生倒是表示:“钱不是问题,关键是喜不喜欢。”尽管自己没什么兴趣,但他认识的一位企业老总“对秦腔特别痴迷,每年这方面的消费估计上10万元”。
国家级秦腔项目代表传承人、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马友仙对易俗社剧场此次定价的前景并不看好。“秦腔是大众的艺术,不是大款的艺术。这种价位与目前陕西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将把绝大多数的戏迷拒之门外,从长远看不太现实。”而对剧场负责人所持“现今秦腔演出质量难以提高”的说法,马友仙稍显激动地说:“你去省戏曲研究院剧场,看看大型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的质量算不算上乘。但是,我们的票价最高才60元,低的才二三十元。每天还给农民工免费赠送30张门票。”
被誉为“眉户王”的秦腔名家雷开元也认为,目前秦腔的最大观众群体还是农民和普通市民,剧场把目标人群定位为“40岁以上的成功人士”不是很明智。“据我所知,这些人当中真正喜欢秦腔的并不是太多。企业家虽然有钱,但会常去吗?”
追 问
秦腔该走哪条路子
“秦腔是陕西人骨子里流出来的文化,任何一门艺术在陕西都不能和秦腔比。但是,秦腔‘看戏的多,买票的少’的现象确实存在,培育市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企业支持。”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说。
刘宽忍介绍,陕西省在1983年即成立了“振兴秦腔办公室”,近几年来,更是通过采取组织秦腔进京等一系列措施,“为秦腔找到走下去的力量”。在他看来,为群众表演某种程度上应该属于公益性事业,政府有责任拿出部分财力物力来让老百姓看戏、看好戏。“但是现在,秦腔艺术发展的需求与政府投资间的差距比较大。”
在陕西渭南,秦腔发展之路走出了另外一种模式。据渭南市文化局副局长雷振宇介绍,该市于2007年11月推出“周末1元剧场”活动,即在每周五晚上,由渭南市秦腔剧团为当地群众提供一台全本大戏演出,每位观众收费仅1元钱。演出费用不足部分由政府资金与企业投入来弥补。
雷振宇告诉记者,“周末1元剧场”推出至今已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的观众,还带动了该市剧团业务的发展。市剧团先后恢复排练了近20台全本大戏,一台现代小戏,几十个折子戏,商演价格也从3000元上升到6000至8000元,场次大幅攀升,效益逐步好转。
“观众是一个剧种发展的基础,秦腔要真正实现传承与发展,还要走大众的路子。”雷振宇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