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回家乡,总希望看一场秦腔,那可是正宗的乡音,艺术的享受啊!
当2008年冬季十一月,首都举行“陕西秦腔文化周”时,我们一批在北京工作的秦腔迷们欢呼雀跃,高兴得像过节一样,天天有好戏看。更让人高兴的是在这个“陕西秦腔文化周”里,居然有我的家乡周至县剧团光荣参演!其他几台节目都是省、市剧团出演,县剧团仅此一家。
回想这么多年在北京工作期间,每隔几年总有秦腔来京演出,我们几乎场场不缺席,百看不厌啊!即使在那个严酷的“文革”的岁月里,当时秦腔来京演出,而剧场却远在西郊的解放军总后勤部礼堂,距离我们的住地有几十里,我却和阎纲骑上自行车,迎着寒风,去看演出。遗憾的是,那场戏把人看得生气,秦腔不成秦腔,曲调大变样,成了样板戏。
记得有一次,时任省委副书记的牟玲生同志邀我和他去易俗社看戏,坐在剧场里,我被那熟悉的声腔和剧情深深地感染,忽发奇想:我为什么不是在西安工作?不就可以经常听到秦腔呀,却跑到了北京呢。
最近几年每年都有多次机会回家乡,参加一些会议或活动,对于回家乡我是百回不厌!因而看秦腔的机会就更多了。我曾几次和担任西安市领导工作、同时也是热爱秦腔并还能吼得一嗓子戏的程群力主席一同看戏、听秦腔,如痴如醉。还有几次我还和《人民日报》驻陕记者孟西安,和周至同乡王君,以及同在北京工作的朱佩君一起到西安的巷子里秦腔茶社听秦腔,很是过瘾。当然,这几年更是有幸多次和朋友们在西安、北京观摩到一批优秀秦腔演员和表演艺术家李瑞芳、马友仙、李梅、李娟、齐爱云、侯红琴、柳萍、李东桥、王新仓、孙存蝶、李小锋、刘随社、张武宏、任小蕾、惠敏莉、张蓓、张涛、李淑芳、茹曼等的精彩演出,其中有些艺术家我们成为了好朋友。
岂不知周至县在陕西乃至西北是个有名的“戏窝子”呢!几十年来,它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难以胜数的优秀演员,成为县、市、省上的人才尖子。周至剧团本身也是一个荣获省、市、全国多项奖励的被文化部、人事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的单位。由于优秀,他们几乎一年四季都奔波在大西北五省区的城市、乡村里,为老百姓送好戏,演好戏,实实在在地为群众服务。辛苦是辛苦,但是从团长到演职人员却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因为他们意识到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所肩负的光荣职责。对此,他们时刻不敢松懈,不敢忘记,并且在演出剧目中不断更新,不断提升。他们对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些传统戏,既是继承,又有发展。剧院搞得热气腾腾、红红火火。进了周至剧团谁也不愿轻意离开,剧团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多年来周至剧团人才辈出,好戏连台,名声愈来愈大,影响波及西北五省。这次又轰动了京城!可喜可贺!
周至剧团进京演出,带来的是新编秦腔古典剧《母子恨》,仅只两场演出,一票难求,场场满座!甚至由于座满,许多观众苦苦央求说:让我进去吧,我只要听听秦腔就行,不坐也成。果真,场内两条长长的过道上也席地坐满了人。终场谢幕后居然有三四百人坐着不起,不散场,直喊:再来一个,再来一个!演出没有让热心的观众过足瘾。两位主演只好再分别出场清唱一曲,热情的掌声经久不息!直到剧场大灯熄了,人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去……这种场景很少见,演出大获成功!
他与秦腔故事是不是那么的亲切
说出你的秦腔故事
讲述你跟秦腔有关的经历
不用华丽的辞藻
你讲述 我来写
专属与您的秦腔故事
就在吼秦腔
本期
视频与图文均由
大秦之腔不可绝提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