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颢哲
“这部剧就是要用秦人的语言,讲述秦人的故事,用传统的秦腔艺术形式呈现秦地昔日的波澜壮阔。”前晚,代表陕西代表团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秦腔历史剧《丝路长城》在长安大戏院上演。演出持续两个多小时,观众不时爆发的热烈掌声,是对参与演出的陕西梅花秦腔团最大的褒奖。
《丝路长城》分为“扰边”“廷议”“互市”“诱敌”“德化”“盛世”六场,循序渐进地展现了唐太宗李世民固疆强兵,武力平叛与开放互市并重,给丝绸之路沿线人民带来的实惠和福祉。全剧由一大一小两条主线交替推进,一条线在李世民和犯边部落首领北荒之间展开,另一条线则表现了以柳娘为代表的马帮边民的故事。
事实上,《丝路长城》并不是秦腔的原创剧目,而是改编自同名京剧。2014年底,国家京剧院出品的京剧《丝路长城》曾引起很大反响。珠玉在前,改编一版秦腔,导演杨君下了很大功夫。她在唱词上进行了增补删减,追求秦腔板式与戏曲表演的融合,展现出与京剧完全不同的面貌。剧中扮演唐太宗的王航,认真研究京剧版《丝路长城》中于魁智饰演的唐太宗,并总结出自己的表演风格,“李世民这个角色的秦腔老生与传统的京剧老生区别很大,因为长安本身就是秦腔的发源地,用秦腔演绎这个帝王更契合。”
丝绸之路是多种文明的交汇之地,该剧表现的“胡腔胡调”,为现场观众所称道。梅花秦腔团副团长穆小鹏透露,《丝路长城》在秦韵中,融入了西域、波斯等各个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音乐风格。“胡腔胡调”也体现在服饰和舞蹈上,饰演柳娘的魏艳妮举了第三场“互市”的例子,“柳娘与母亲相见时,她的服装就融入大量西北少数民族古老的服饰元素,舞蹈的编排更是体现了北部边境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
该剧简约、朴素又大气的舞美设计,也令不少观众击节赞赏。三块大幅幔帐,通过垂直、折叠、翻转的变化,婚宴、边疆、市井风情、大唐盛景,以及胡人集市尽收眼底。穆小鹏说,剧组在道具上可谓精益求精,从胡人穿的皮衣,到唐代的瓷器,尽可能展现出当时的风貌。
秦腔《丝路长城》中一幕武生戏精彩纷呈,台上演员闪转腾挪、高接低挡,台下喝彩连连。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