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长安道情”的起源,那可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长安城。长安道情原是长安道教徒的诵经音乐,历经千余年流传至今,目前却已面临濒危。昨天,在长安剧团的排练场上,古老的长安道情又一次被唱响,婉转的音符好似一曲曲山歌。目睹此情此景,74岁的长安道情专家王昭玺老人分外激动:“我仿佛看到了长安道情活过来的希望!”

用濒危剧种演绎现代题材

历经世事变迁,长安道情早已成为濒危剧种。作为长安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安道情在申报省市两级“非遗”项目时引起了许多专家的关注,但现状却不容乐观:许多掌握曲谱和唱腔的老艺人相继去世,能演会唱的老艺人所剩无几,目前在长安区仅找到一个8人组成的道情社,如何及时地抢救和传承好长安道情,成了眼下最大的难题。

如今,在“瘫痪”10多年的长安剧团,有这样一支50余位年轻演员组成的团队,不仅集体学起了长安道情,还创排了一部大型长安道情现代戏《祥云谷》,用传统的长安道情演绎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故事。《祥云谷》的故事原型就发生在峪沟村,为创排好这部戏,编剧党小黄、田井制和演员们多次深入峪沟村与农民同吃同住,眼下《祥云谷》已进入最后排练阶段。

长安剧团团长郑治军告诉记者:“为了排这部戏,我们东挪西凑了100万,这对一个10多年没戏演的剧团来说,真是一笔巨资啊!剧团的排练场、剧场早都成了危房,我们这次是彻底豁出了老本,四处借贷排戏。”

一次冒着极大风险的创新

《祥云谷》的作曲王昭玺老人自1959年就开始研究长安道情,当年他在长安剧团工作,主要负责挖掘戏曲文化遗产。老人介绍说:“长安道情起源于唐代道教徒的诵经音乐,韩愈的诗《华山女》描述了道教和佛教比赛唱曲,道教唱曲取得胜利,压倒了佛家的唱颂。长安道情的传统剧目有《八仙上寿》《封神演义》《火焰山》等。”

在王昭玺看来,将传统的长安道情搬上舞台,演绎现代新农村题材,这种全新的创作方式还是头一次。走这一条路子,剧团会冒很大风险,因为与长安道情相比,广大戏迷更熟悉、更习惯于欣赏秦腔和眉户。谈到最终选择用长安道情排演《祥云谷》的原因,王昭玺认为,秦腔、眉户、碗碗腔流传广泛,有它们的优势,但也有剧种本身的局限,“最重要的是长安道情更需要保护,选择长安道情对保护和传承这一濒危剧种有好处。”

《祥云谷》的音乐创作几乎都由王昭玺一人完成,拿出初稿只用了不到20天时间。老人介绍说:“与一般曲子相比,长安道情的音乐结构比秦腔婉转,既有板腔的综合运用,也有其独到之处,结合了秦腔和眉户的一些特征。道情有婉转的,也有慷慨激昂的,它拥有将两种风格合二为一的独特表现力。”他还表示:“这次创作都是把过去积累的东西拿出来用,配器是由西大教授帮助完成的。我有几十年经验,对戏曲导演、表演、剧本创作比较熟悉。但创作中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大家就在教唱练唱过程中不断找出问题,再立即解决。”

期望长安道情重回公众视野

数十年研究长安道情的王昭玺老人一再谦称自己是长安道情的“圈外人”,他告诉记者:“目前团里的演员绝大多数都会唱长安道情了。演员平均年龄30岁,最年轻的大概十七八岁,还有60岁以上的退休演员。我真希望借这个机会培养一批长安道情的接班人。”

下个月,大型长安道情现代戏《祥云谷》即将在五四剧院正式上演,对此主创们都充满了热情和期望,他们表示:“我们想抓住国家大力弘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好时机,让长安道情像秦腔、越剧、黄梅戏一样重回公众视野,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记者/职茵 实习生/康茹菲)

(摘自 《西安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