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以“文学陕军”“西部电影”等享誉全国的陕西文化领域,近年来因全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而引人关注。
按照中央精神,陕西省一手抓改革,一手促产业。截至今年10月底,陕西14家省直经营性文化单位全部完成转企改制,涉及1.2万多人。通过改制而活力初显的演艺、出版、发行、影视、广播、文化产业投资等文化产业集团及民营文化企业群,正成为陕西开掘文化资源优势、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生力军。
数字显示,2008年陕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达174.73亿元,从2004年起年平均增长29.4%,比同期GDP年平均增速高15.5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已成为陕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陕西文化资源丰厚,文化事业单位数量庞大,文化体制改革任务艰巨。今年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被纳入到陕西省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范围,按照提升效能的思路,使“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到了实处。
陕西省直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涉及上万人,但整体推进顺利平稳。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悦对此总结为:以人为本,政策创新,精心操作,分类推进。一位工作20多年的老演员告诉记者,改革政策给大家提供了多种选择和基本保障,干部群众心平气顺。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成为推进改革的“稳压阀”,其示范引导效应进一步加快了全省各地、市的改革进程。
政策背后是坚实的财政支撑。据了解,在省直14家文化单位的改制过程中,陕西省财政的一次性投入达3.27亿元。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几年陕西还将对改制文化单位的发展项目予以优先安排,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逐步加大经费投入。
在积极培育、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市场主体的同时,陕西省将完善文化产业市场功能环境作为重中之重。今年6月,在整合资本与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组建了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投融资新平台————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该投资集团以开发文化园区、推动产业聚集、整合文化资源为产业方向,集中规划了打造陕北红色旅游、建设全国一流节目制作中心等13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目前,该投资集团已经启动总投资达30亿元的陕西歌舞演艺基地项目。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团注资3000万元,对由四家秦腔院团组建的西安秦腔剧院实施资产置换。新组建的西安秦腔剧院有限公司排演的大型秦腔交响诗剧《梦回长安》,年演出收入达2000万元,取得了营业收入增三倍、演出场次增三倍、演员收入大幅提高的良好效果。
陕西省民营文化企业群体呈现数量多、体量小、发育慢的特点。为此,陕西省一方面努力促进金融与文化企业合作,出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做强做大的指导意见”,鼓励金融业创新金融产品,参与文化产业。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国家级曲江文化产业园区等新型产业园区内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集聚效应和专业化孵化器的培育功能,引入风险投资机制,促进中小文化创意企业低成本、低风险扩张。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区以文化产业投资集团为龙头,以会展集团、影视集团、旅游集团等为平台,以曲江文化品牌为核心,投入4亿元设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分别对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民营中小会展企业、影视公司和小旅行社实施以参股、风险投资等资本手段为纽带的产业联盟战略,极大地缓解了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存在的融资难、品牌效应低、创业风险高的成长问题。作为曲江会展业联盟紧密层会员的西安千秋会展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享受会展场地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公司已经连续3年实现年均40%以上的业绩增长。
针对文化创意企业知识产权多、固定资产少、流动资金缺口大、从业人员结构年轻等特点,西安高新区设立创意产业孵化器,每年投入3000万元作为创意产业发展基金并出台了包括知识产权保护、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创业辅导、风险投资等一系列产业推进政策,专业化服务和充满活力的产业环境吸引国内外创意企业纷纷入驻。目前,在全区13个创意产业聚集区已聚集创意企业1625家,2008年上缴地方税收逾4亿元;形成了数字内容、研发设计、现代传媒等创意门类集群,国内外知名创意企业已达50多家。创意企业销售额连续3年保持40%以上的增速。(记者 张毅)
(摘自 《经济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