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省文化厅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将于8月28日在西安盛大开幕。陕西一直视秦腔为自己的文化品牌,予以大力保护和弘扬。

保护、传承、发展……近年来,秦腔总是和这些词不离不弃,被评为文化遗产,被请进博物馆,被加入各种元素进行包装,但总脱离不了一个尴尬的被动状态。秦腔的创新仿佛一个软柿子,你也捏我也捏,你认为秦腔应该原汁原味、字正腔圆,我就认为秦腔应该深刻改良、与时俱进。争的虽然热烈,秦腔发展却在争执中被撕裂。在很多都市时尚人士眼中,秦腔却是一个小众、落后,甚至土得掉渣儿的艺术形式。作为秦腔重镇的陕西,我们不得不思考秦腔如何走出围城。

就像有的秦腔行内人说,“魏长生创造了贴片子,让秦腔旦角演员的扮相更加好看,使男演员达到了‘与妇人无异’的程度。为什么没有人质疑此举破坏秦腔传统?秦腔化妆方法,旦角从勒人字额到贴云鬓,从梳大头到古装顶子,也没有人质疑过。为什么到了今朝,同样是为了使秦腔更符合受众的审美情趣而对秦腔进行创新和改变,就是数典忘祖了呢?”

不强求秦腔继续以传统的面貌讨好流行的审美,不追求创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秦腔艺术产品,给喜好传统的老戏迷纯粹的传统,给爱看流行的年轻人对味的创新,这才是让秦腔流传下去的正确理念。让传统继续传统,让创新大胆创新。

让传统继续传统

对秦腔的保护、传承、发展,首先要从内心明确一个思想:敲梆子、梳水头的是秦腔,歌伴舞、交响乐伴奏的是不是秦腔?答案是肯定的。

可是我们现在首先传统的不够。对于《三滴血》、《火焰驹》这样的传统戏,最经典的还是肖若兰、陈妙华、全巧民等老一代艺术家的版本,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新一代的青年演员中虽然也有许多优秀的,但却还撑不起“经典”二字。而秦腔剧目更面临着逐渐消亡、无人会演的窘局,不管是剧场还是乡村,不管是比赛还是演出,演员们的演唱基本都集中在几出折子戏,《赶坡》、《辕门斩子》、《放饭》……掐着指头就数的过来。秦腔作为一个独具特色而源远流长的地方戏曲种类,保存下来的本戏、折子戏何止上千?而现在竟然无人演唱、无人会唱。仅以这么几出折子戏撑门面的秦腔显得是何等的单薄和无力,还何谈保护和传承呢?

让创新大胆创新

其次我们创新的太束缚。近年来,不论是秦腔还是别的戏曲、曲艺形式,大家都把创新作为发展的一大动力。不论从结构、音乐、表演上,还是唱腔、唱词、曲调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这些做法却受到了许多人的质疑,认为新元素的加入让戏曲失去自己的特点,是摒弃优秀传统的瞎折腾。

大型秦腔交响诗画《梦回长安》,自上演起就颇具争议。有许多业内人士评价这场演出是“折子戏综艺晚会”、“经典不够、不土不洋”、“节奏过快、底蕴不够”。但是市场对《梦回长安》却反应良好,不管是2008年春节连演多场的豪华版,还是365天连续上演的旅游版,其唯美的舞台效果和恢弘的视听觉感受都得到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的肯定。

所以,秦腔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应该采取两条路共同发展的办法,把经典的老戏作为文化遗产和历史蓝本学习和继承,唱就唱的地道,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要到位,一本戏琢磨上数年也不为过。既然作为传统在保护,那就要保护的全面。而对于新的面向市场的秦腔演出产品,就必然要遵循消费者的主流欣赏口味,该改则改,而且要大胆的改,毫无顾忌的改,这样才能把创新进行的纯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