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用生命鲜血流淌的民族大戏——观甘肃省秦《大河儿女》
文/圣柳先生
(甘肃省戏剧家协会 甘肃省评论家协会 白银区秦腔文化发扬协会)
11月24日,在兰州金城大剧院受邀观看了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演出新版《大河儿女》,这部由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董事长、我省著名编剧王建平先生创作,已经登上舞台十年并曾由三代艺术家演出的《大河情》升级版,对我来说非常的熟悉,从第一版的谭建勋与苏凤丽到第二版边肖与苏凤丽,再到到青春版的王航与韩丽,每一版本的演出我都悉心的观看过,这次由青年演员高二强和王春云(罗娜B角)重新演绎这部大剧,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不仅仅是秦腔的魅力,表演的完美,更是剧情的动容。
一个希望和平,力求远离政治与战争,谋求自保的回族首领,不想却被无情的炮声击碎了心中的梦想,用生命和鲜血的代价,唤醒了大首领接班人“今生能把花儿漫,给个皇帝都不当”的杨世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民族情怀与爱国精神。在民族危难之际扯起抗日大旗,率领回、撒拉、东乡、保安等各族穆斯林信众,奔赴抗日前线,以人不分你我,地不分南北的民族大团结和英无畏精神,坚定“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民族英雄气概,重创日寇,声威远震。但战争的残酷让八百儿郎卧他乡,天地同悲齐挂孝,当那一座座素白的“英灵”谢幕时,现场寂静中突然的暴掌声拉不回脑海中久远的悲壮。
时值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部不仅仅是描写一个时代故事的戏剧,更是用一个戏剧的故事来缅怀先烈,重温历史,唤醒和平时代居安思危,民族团结精诚向上的励志素材。
《大河儿女》历经十年的磨砺,情节的安排更加的合理,矛盾的推进紧凑自然而扣人心弦,舞美结合了现代光电声技术和影像技术更加美轮美奂,如临其境,大型交响乐团的伴奏更是震撼心灵,虚拟呈现的倒下的战士“英灵”悲壮的舞台步伐和卷孝离开等场景情节的编排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高二强、王春云、罗娜等新秀的年轻张力与左育强、李峰等老演员的深厚让舞台的整体表演呈现更为合理的搭配。花儿在剧中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觉得花儿情节的设置过于多,过于长,而且增加了整个剧的时间拖沓,音乐上要是能够让秦腔中很重要的扬琴有和铉或许更为美妙,年轻演员在表演上还是缺乏老道,个别情节过于浮,人物塑造和情绪不到位。
演出结束后,在媒体上看到了很多专业的艺术家、评论家对于该剧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这是值得我们秦腔人欣慰的事情,更是我们甘肃戏曲的骄傲,我还是希望我们秦腔人自己要有永不知满的精神不断的完美,创造引领时代的舞台精品,正如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说:“还大有潜力可挖,经打磨、提升,有望成为秦剧中的‘精品’”。
2016年1月5日于铜城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