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1475—1540),武功县武功镇人,弘治十五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正德五年,因刘谨一案株连,削职为民,回归乡里。居家30年,以极大的毅力为西路秦腔戏曲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武功从秦汉至隋唐,就是历代王朝的中心统治区,归京兆长安府管辖,至明代,仍属西府。康海的高祖父康汝楫作为秦中艺人,在明宫做过主管戏曲的官员;所以,性格豪迈的康海受其影响,十分喜爱戏曲。当他看到秦声不振,就立志要做秦声音乐改革的促进派。提出“乐有新曲,戏有新词”。自发创办康家班,花重金聘请演艺名家,出资购买县城月菊巷为活动场地,并改名为乐伎巷。购置鼓钹乐器,制作服装道具,编排新颖节目,培养名角新秀,受到人们欢迎。他不管是在家排戏,还是在外演出,都和蔼可亲,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并能很好地发挥自身吹、拉、弹、唱的优势,手把手为新入班的学员示范笛子、板胡、琵琶等乐器的使用方法;并和名家砌磋唱、念、做、打的基本要领。
康海通读秦声音谱,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他废寝忘食,专门研究汉之乐府和唐、宋、元歌舞音乐和民间小调。夜以继日,细嚼慢品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共同点,从中取劣存优,加以整理。旁征博引,按类别写出40多段人们喜爱的不朽秦曲。他广纳民意,积极邀请李开先,吕楠等一些社会名流,品评自已修改和创作的新曲,采用现场用板胡反复演奏,琵琶辅助,乐队整体合成等手法。得到了参评人员的一致好评。从理论到实践,康海一步一个脚印,从不气馁。并与好友王九思合作,给自己创作的《王兰卿》剧本谱上秦曲,由自己亲自坐鼓,和演员共同用秦声演唱。让乐队用秦乐曲牌为整台戏伴奏,大获成功。因此被称为“康王腔”。后来西府各戏班所继承,又叫“西路秦腔”。由于他勤奋好学,才艺双全。所编篡的《武功县志》,饮誉海内;留下的散曲集《东乐府》和秦腔著作《风俗论》爱到众多专家的推崇;其代表作《中山狼》,被列为全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近年,文史专家又在蒲城县苏坊乡大联村张新民家发现康海绘画的131幅造型逼真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的秦腔戏曲脸谱,这对研究明代秦腔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西路秦腔作为秦腔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像颗颗珍珠,璀璨夺目。清代戏曲家李调元在《雨村剧话》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康海的‘康王腔’真秦腔也”。作为古人,他用了近30年的时间,借金百余发展秦腔戏曲事业,至今别无遗产,仅留鼓钹300付和一堆秦腔脸谱,这就是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康海人生的全部追求!
康海像
脸谱绘画作品
各种脸谱工艺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