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陕西秦腔文化周”专家座谈会在国家文化部举行,何西来、雷抒雁、周明、白烨等著名作家、评论家及众多戏剧专家汇聚一堂,为秦腔艺术的未来发展“诊脉”。 对于秦腔这门古老的艺术和为传承、发展秦腔而奋斗的艺术家们,众多专家都表达了自己的崇敬之情。此外,他们也指出了目前制约秦腔艺术传承发展的瓶颈。
这次,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的“陕西秦腔文化周”带来了接近千人的秦腔“陕军”,在京献演了6台精彩大戏,艺术家们精湛的演技和优美的唱腔令众多专家学者震撼,不过在他们眼中,秦腔未来的发展壮大之路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优秀剧本。中国剧协原党组副书记王蕴明表示:陕西戏曲至少有三个方面在全国绝对超前。第一,陕西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从数千年前一直延续到现在。第二,陕西是现代文化的先驱,百年易俗社在全国独一无二。第三,陕西的戏剧艺术家团队堪称当代艺术文化一支劲旅:李瑞芳75岁宝刀不老唱的《梁秋燕》还是那么好听,马友仙也是年过花甲了,唱的也很有风采。新世纪以来,中国戏剧从梅花奖开始,陕西已经得了十几朵梅花,在很多方面树立了典范。
著名评论家何西来认为:秦腔这样一个古老艺术在继承和创新方面,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点,那就是它把秦腔的艺术传统和时代精神以及当下观众的欣赏趣味的变化,做了一个非常恰到好处、分寸适当的结合。著名诗人雷抒雁也强调,这几年,陕西确实培养出了一批优秀演员,但剧本还显得弱,秦腔的振兴,还是要下工夫找本子。他认为,秦腔发展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对优秀剧本和剧作家的培养。相对于演员和政策支持等其他层面的软硬件条件,优秀的剧本和剧作家的培养是秦腔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我们要特别注意在这一方面下大工夫,弥补秦腔艺术在壮大过程中的“短板”。作家周明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我发现,咱陕西的秦腔演员无论放到哪个剧种当中,都是一流的,相比演员的出色,剧本就显得逊色,一部戏如果离开好的剧本,就会影响演员的表演和发挥。同时,他给目前秦腔剧本面临的问题也支了一招:以后不要戏演完了再开座谈会,那样一来,开会往往是评本子的遗憾。我觉得本子一出来,就应该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取长补短。(职茵)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