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陕西没听过秦腔,不算到过陕西;听秦腔没听过马友仙的《断桥》,不算听过秦腔。马友仙是秦腔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也是秦腔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在这一行里浸润了50多年,其影响力早已超越西北地域,在华北、东北,甚至台湾都有很多戏迷,戏迷朋友们亲切地称她为“秦腔百灵鸟”。近日,笔者有幸拜访了这位秦腔行里的大家,听她谈自己的艺术人生和她的艺术之家。
9岁进了秦腔团
马友仙祖籍陕西省合阳县保宁村,祖父为清末举人,家道殷实。1951年父亲去世后,家道开始衰落,靠父亲朋友赠送的10亩地,母亲艰难地拉扯着5个孩子。为减轻家里的负担,1952年,年仅8岁的马友仙虚报年龄报考陕西咸阳大众剧团,以一首《秋收歌》“九月里九重阳啊,收呀收秋忙”,征服了考官的心。
回忆起最初学戏的日子,马友仙用一个“苦”字来形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天练4趟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下腰、拿顶、踢腿、扎势子,一个架势一摆就是半个小时。”12岁时,马友仙便开始登台演戏,第一出是演《柜中缘》中的许翠莲。“那时个子小,跳柜盖时上不去,后来多亏剧务帮忙才上去,但我还是把那个天真、活泼、情窦初开的村姑演活了,得了观众的彩。”一上场便有了观众缘,剧团更加重视对马友仙的培养,开始严格训练她的唱腔、发音、形体和表演。经过几年的辛苦磨练,马友仙渐渐有了名气,无论是到县城、乡村,还是到工厂演出,只要她一亮相,台下的喝彩声就不断,她成了咸阳大众剧团的一颗明珠。
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1959年是马友仙幸运的一年,当年她赴西安参加陕西省首届青年演员戏曲观摩会演,以柔美动听的唱腔、细腻感人的表演一举拿下了优秀表演奖。台下的时任陕西省委书记张德生、省文化局局长鱼讯一下子看上了这个人才,就将她调进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当时的戏曲研究院里有很多大家,马健翎、韩盛岫、李文宇、李正敏、杨金凤等大师对马友仙都十分喜爱,给予她细心的指导和点拨,让她受益终身。在大师们的帮助下,再加上自己的悟性,马友仙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形象,如《窦娥冤》中的窦娥、《十五贯》中的苏戍娟、《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和《断桥》里的白素贞等。她在舞台上特别注重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隽永鲜明。
作为秦腔演员,马友仙素有“金嗓子”的美誉,让业内人羡慕不已,并认为她的声音是不可复制的。专家们认为,她的音质清脆、高昂挺拔、纯净甜润,音色嘹亮、富有光彩,表演时具有强烈的穿透力,似珠玉坠盘,若金钟撞击,既能在高音区中纵横驰骋,又能在低音区迂回婉转。最为可贵的是,她善于思考和研究,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把歌唱技法融入秦腔的演唱之中,与秦腔优秀的传统声腔板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她的韵白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圆润,真正做到了字正腔圆、韵味十足。辛勤的劳动必然结出丰硕的果实,1993年,马友仙的表演艺术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并将其命名为“马派”艺术风格。如今马友仙的《洪湖赤卫队》选段,已进入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教材。陕西省每次举办秦腔大赛时,马友仙的唱段都成为选手们的首选,经常占到比赛内容的40%,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马友仙说,激励她不断走下去的是那些铁杆“粉丝”们,戏迷朋友给了她很多勇气和信心。一次她到陕北榆林演《断桥》,一位老年妇女背着半麻袋红枣到后台找到了马友仙,激动地说:“马老师,我就爱听您唱那句‘西湖山水还依旧’,我不太懂秦腔,但您的唱耐听,一听浑身就有劲了。”据说,当时有很多戏迷就像这位老年妇女一样,马友仙演五天五夜,他们就跟着看五天五夜。一位上海戏迷来信说:“我没想到秦腔的音乐竟然这么美,您的演唱这么慷慨激越、华贵高雅,简直就是歌剧中的咏叹调!”
秦腔艺术之家
在马友仙的艺术生涯中,有一个人对她的帮助不能不提,那就是马友仙的爱人——有“戏曲通才”之称的李继祖。李继祖是秦腔大师苏育民的弟子,擅长演小生,又能演须生,当年进京演《游西湖》中的裴瑞卿,还受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赞誉。李继祖既是一名演员,又是秦腔行里的通才,能写能编能排。马友仙推出的电视戏曲片《窦娥冤》,从构思、设计到导演均出自李继祖之手。两人于1959年相识,相濡以沫地过了几十年,是梨园行里让人艳羡的一对伉俪,曾同台演过《谢瑶环》、《四进士》。舞台上他们珠联璧合,生活中他们互帮互助。马友仙曾这样评价李继祖:他既是我先生,又是我一生一世的老师,马派的形成离不开我的付出,同样也离不开他的鼎力相助。在家里,李继祖有3种角色:一是马友仙的文史老师,教她历史、文学、戏曲知识;二是马友仙的随身“教练”,帮她分析人物,理解角色,找准定位;三是马友仙的丈夫,对她细心呵护、关爱有加。李继祖去世后,马友仙编写了一本《李继祖文集》,作为对丈夫最好的纪念。在马友仙的影响下,她周围的很多人都爱上了秦腔。马友仙的妹妹马金仙、妹夫安建英都是著名的秦腔演员,外甥女安娜作为马友仙的亲传弟子,在陕西的折子戏大赛中获得了优秀表演奖。她的女婿王新仓也是一位著名的秦腔演员,被称为“三秦俊小生”,是梅花奖获得者,其艺术成就同样离不开马友仙、李继祖对他的言传身教。在艺术上马友仙绝不藏私,给很多后起之秀如李梅、李娟、柳萍等排过《谢瑶环》、《断桥》和《三击掌》,她教授的许多弟子现在都已经可以独当一面。马友仙说,当时我的先生们对我倾囊相授时也是非常无私的,他们教给我的不只是艺术,还有身为秦腔人的责任感。他们怎么对我的,我就会怎样对后辈,秦腔就是这样代代相传的,相信我的后辈们也会如此。(周国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